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
广饶一周天气情况查询_广饶一周天气情况查询最新
tamoadmin 2024-07-25 人已围观
简介1.《孙子兵法》的作者是?介绍一下他的情况?2.好学近手智写作文山东淄博市张店区[编辑本段]张店区位于山东省中部,历史悠久,属于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蔓延地带,战国时燕将乐毅分封在此,建立"昌国"。金末元初,又以"黄桑店"闻名海外,有"商贾云集,日进万金"之说。"张店"这一称谓已有800多年历史,是经历元、明、清三代而不朽的重镇。张店是淄博市的中心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科技、信息流通
1.《孙子兵法》的作者是?介绍一下他的情况?
2.好学近手智写作文
山东淄博市张店区
[编辑本段]
张店区位于山东省中部,历史悠久,属于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蔓延地带,战国时燕将乐毅分封在此,建立"昌国"。金末元初,又以"黄桑店"闻名海外,有"商贾云集,日进万金"之说。"张店"这一称谓已有800多年历史,是经历元、明、清三代而不朽的重镇。张店是淄博市的中心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科技、信息流通中心,鲁中地区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先后被国家列入山东半岛对外开放区、黄淮海农业开发区、环渤海湾经济开发区等,齐鲁石化、山东铝厂、山东新华药厂等70多家中央、省、市属企业坐落于此。现辖8个镇、8个城区街道办事处,140个行政村,57个居委会,总面积349平方公里,总人口71.23万人。
张店是山东省重要的交通枢纽,胶济铁路横贯东西, 205 与 309 国道、济青高速公路与滨莱高速公路均在此交汇。济南国际机场、青岛国际机场和青岛港相距较近,空海交通也极为方便。
近年来,该区大力实施都市农业、科技工业、新兴三产和标志性城区四大战略,全区政治、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全面推进,顺利实现了 .".九五 " 任务目标。
寿光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渤海莱州湾南畔。跨东经118°32′~119°10′,北纬36°41′~37°19′。东邻潍坊市寒亭区,西界广饶县,南接青州市和昌乐县,北濒渤海。纵长60公里,横宽48公里,海岸线长56公里,耕地141万亩,总面积218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43%。
城区位于境西南部,处北纬36°52′,东经118°44′。有公路、铁路通全国各地,交通便利。直线距离:至北京市400公里,至济南市165公里,至潍坊市37.5公里,至青州市区31公里,至广饶县城35.5公里,至昌乐县城20.5公里。正东达寒亭区界24.4公里,正西达青州市界9.2公里,正南达昌乐和青州市交界处16.8公里,正北达广饶县界42.48公里,东北达寒亭区界40公里,西北达广饶县界20.8公里,西南达青州市界12.4公里,东南达昌乐县界16公里。
行政区划
[编辑本段]
寿光市辖5个街道,9个镇,5个行政村(居委会),人口108万:圣城街道、文家街道、古城街道、洛城街道、孙家集街道、化龙镇、营里镇、台头镇、田柳镇、上口镇、侯镇、纪台镇、稻田镇、羊口镇。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寿光因闾邱先生向齐宣王乞寿的故事而得名。
公元前148年(汉景帝中元二年),置寿光县,属青州刺史部北海郡管辖,自此,史书始见寿光县之名。
寿光开发甚早,历史悠久。境内现已发现北辛、大汶口、龙山等古文化遗迹150多处。史传汉字鼻祖仓颉在此始创了象形文字。世界第一部农学专著《齐民要术》在这里字句成章。
夏朝,属斟灌国。商朝,寿光地是逄伯陵的封域。西周,属纪国。春秋战国时期,属齐国。秦朝,废封建,置郡县,寿光地为剧县、益县,属齐郡。西汉,公元前148年(景帝中元二年),置寿光县,属青州刺史部北海郡管辖,自此史书始见寿光县之名。
西汉初置寿光时,县治在今县城东北洛城镇牟城村(王莽曾改名“翼平亭”)。东汉时,寿光县属青州乐安国。三国魏时,寿光县隶属青州乐安郡。 西晋,寿光县隶属青州乐安国。南北朝时,无寿光县名,在今县境内有隶属青州北海郡的剧县、隶属青州齐郡的益都县、隶属青州乐安郡的博昌县以及南朝宋侨立的隶属冀州河间郡的南皮县、乐城县。隋代,公元586年(文帝开皇六年),在南朝宋博昌故城复置寿光县,隶属青州北海郡。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于寿光县南置闾邱县。到大业初年,撤闾邱县,并入寿光。此后,寿光县境域基本趋向固定。唐、宋、元、明、清各代,寿光县治均在今县城。唐代隶属河南道青州北海郡,宋代隶属京东路青州北海郡,金时属山东东路益都府,元代隶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明代隶属山东布政司青州府,清代隶属山东青州府。
中华民国前期,寿光县先属山东省胶东道。民国14年改属山东省淄青道,民国17年后,直属山东省。抗日战争时期,寿光县有两个县级。一个是***领导下的抗日民主,隶属山东省清河区清东专员公署,县府在今台头镇一带。一个是国民党张景月部的县,隶属国民党山东省第十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县府在北洛镇尚家庄。另外,日本侵略军也扶植汪伪建立傀儡县,驻寿光县城,隶属日伪山东省公署青州道尹 公署。在此期间,今寿光境还划出益、寿、临、广四边县地、寿潍县地和昌潍县地。时期及建国初期,今寿光县境分为寿光县、寿南县,还有益寿县的一部分。
1953年8月,寿南县并于寿光县。县级机关移至今县城,隶属山东省昌潍专区,1967年昌潍专区改为昌潍地区,1981年7月改称潍坊地区,1983年10月改称潍坊市,寿光县均隶属之。1993年寿光县撤县设市。
2006年,寿光市辖6个街道、11个镇:圣城街道、文家街道、古城街道、洛城街道、孙家集街道、大家洼街道、化龙镇、营里镇、台头镇、田柳镇、上口镇、侯镇、纪台镇、稻田镇、田马镇、留吕镇、羊口镇。其中,大家洼街道由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管理。
2007年8月30日,山东省人民作出关于同意寿光市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同意撤销田马镇,将原田马镇的行政区域并入稻田镇,镇驻地不变;撤销留吕镇,将原留吕镇的行政区域划归洛城街道办事处管辖,办事处机关驻地不变。同时,将大家洼街道划归寒亭区管辖。合并调整后,镇(街道)平均面积由调整前的124平方千米扩大至145平方千米,平均人口由6.4万增加到7.2万。其中,稻田镇总面积136平方千米,113个行政村、人口9.3万;洛城街道总面积118平方千米,118个村、人口9.7万。
注:“ 寿光”(355年六月-357年五月)是十六国时期前秦前秦厉王苻生的年号,共计3年。寿光三年六月苻坚即位,改元永兴元年。
寿光就是禽兽死光
地质地貌
[编辑本段]
地质:境内除第四系地层广布外,主要为新生界下第三系地层,次为分布在寿光凸起区的古生界寒武系地层,县境东南部有新生界上第三系地层分布。其主要岩性:第四系(Q)顶部为黄土层,黄褐色及灰白色含砾亚粘土层;下部为砂砾层。厚层50~300米不等。 上第三系(N) 为紫灰、黑绿色玄武岩,棕褐色粘土岩及粘土质、砂岩,底部为红色砾岩,厚度大于200米。寒武系(E)上部为灰绿色细沙岩,下部为砖红色粘土岩、砂岩,底部为红色砾岩,厚度大于200米。寒武系(∈)为灰色石灰岩,夹黄绿色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厚度未详。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寿光市处鲁西隆起区的东北部,济阳坳陷东端,沂沐断裂带的北段西侧。具体说来,处在济阳坳陷盆地之中。境内发育有寿光突起。
中生代以前,县境与鲁西隆起区为一体,构造运动与鲁西隆起是同步的。从中生代燕山运动起,便与鲁西隆起区分化脱节,向断块运动发展。济阳坳陷及潍西凹陷,均是燕山运动的产物,表现在构造形态上以断裂构造为主,并伴有岩浆活动。境内断裂构造主要有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三组,形成网格状。将潍西凹陷分成许多小断块。最大断裂带为北北东向展布的弥河隐伏断裂,断裂两侧的褶皱构造,大致呈东西方向。西侧有西宅科突起,牛头镇凹陷;东侧有西岔河突起,上口东南凹陷和南韩突起、西稻田凹陷。潍西凹陷呈东西向展布,随着构造变动,区内广泛地接受了中新生代地层沉积,其厚度大于7000米。
寿光矿产主要有石油、卤水等液态矿床和河沙。物探发现寿光有磁异常地带,异常面积70~80平方公里,其中1000伽。异常中心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处。埋深上限800米,下限1900米,一般在1000米左右。据地球物理常识推断,引起磁异常的磁性体有三,即第三系玄武岩、基性或超基性侵入岩、接触交代式铁矿和鞍山式沉积变质铁矿。具体由哪种物质引起,目前尚无定论。
地貌:寿光大地是一个自南向北缓慢降低的平原区。海拔最高点在孙家集镇三元朱村东南角埠顶处,高程49.5米;最低点在大家洼镇的老河口附近,高程1米。南北相对高差48.5米,水平距离70公里,平均坡降万分之一。河流和地表径流自西南向东北流动,形成大平小平的微地貌差异。
全市地形总体分为3部分,划分成7个微地貌单元。寿南缓岗区西起孙家集镇大李家庄,经东埠乡张家庙子附近至王望乡管村以南,为泰沂山区北部洪积扇尾。成土母质多为冲积物,土质较好。全区地形部位高,地面起伏大,地表径流强,潜水埋深大于5米。土壤类型多为褐土和潮褐土。中部微斜平原区 地势平缓,坡降很小。布有河滩高地、缓平坡地、河间洼地等微地貌单元。因受河流影响,各个地貌单元呈南北走向间隔条带状分布。土壤母质为河流冲积物。河滩高地主要分布在丹河以东,南起田马北,北至五台乡南端;弥河沿岸南起胡营、纪台乡以北,北至道口、南河乡南部,以及寿光城以北,地形部位较高,海拔多在9米以上,潜水较深,水热条件好,主要发育着褐土化潮土和潮土。河间洼地与河滩高地呈间隔平行分布。缓平坡地主要分布在丰城、南柴乡中南部的马店乡大部,地形部位低,潜水较浅,多发育湿潮土,部分低洼地区发育着砂姜黑土。滨海浅平洼地 主要包括侯镇、大家洼镇和道口、杨庄、卧铺乡的全部或大部,南河乡、台头的北部。地形部位低,海拔在4~7米之间。成土母质为海相沉积物与河流冲积物迭次相间。地下水埋深1~3米,矿化度较高。土壤为滨海盐土和滨海潮盐土。
自然环境
[编辑本段]
气候:寿光地处中纬度带,北濒渤海,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受冷暖气流的交替影响,形成了“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爽凉有旱,冬季干冷少雪”的气候特点。
气温:年平均气温12.7℃,年最高14.2℃,(1998年),年最低11.4℃(1969年)。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为26.5℃;1月最低,为-3.1℃。月平均气温年较差29.6℃。极端最高气温41.0℃,出现在1968年6月11日;极端最低气温-22.3℃,出现在12年1月27日。春季温度回升较快,平均气温12.9℃,月平均气温以3、4月份回升最快,4月份升温7.7℃。夏季天气炎热,平均气温22.0℃,日最高温度在35℃以上的时间,平均每年9.8天。秋季气温逐渐降低,平均气温13.8℃,11月份降温幅度最大,较10月份降低7.9℃,有寒潮出现。冬季越来越暖,平均气温-1.3℃,偏高0.5℃,日气温低于-10.0℃的时间平均每年14.6天。
降水:历年平均降水量593.8毫米。最大1286.7毫米(1964年),最小299.5毫米(1981年)。季节降水高度集中于夏季(6、7、8月 )。全年平均降水日数73.7天(≥0.3毫米为一降水日),7月份最多,平均13.6天;1月份最少,平均2.4天。
日照:全年平均日照总时数2548.8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7%。最多为2827.4小时(1968年),最少为2276.0小时(1964年)。一年中以5月份日照时数最多为270.6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2%;12月份最少为173.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8%。大于0℃期间的日照时数为2050.1小时,占全年总日照时数的80%。大于10℃期间的日照时数为1548.4小时,占总日照时数的61%。
太阳辐射:寿光地处中纬度,太阳辐射能比较丰富。历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124.3千卡/平方厘米,5、6月份最多,为15.1千卡/平方厘米,12月份最少,为5.7千卡/平方厘米。
积温:指标温度0℃的积温年平均4799.9℃,80%保证率积温为4564.7℃。指标温度10℃的积温年平均4303.8℃,80%保证率积温为4167.7℃。指标温度15℃的积温年平均3685.4℃,80%保证率积温为3487.6℃。指标温度20℃的积温年平均2665.9℃,80%保证率积温为2444.1℃。
蒸发:年平均蒸发量1834.0毫米,最大年2531.8毫米,最少年1453.5毫米。年内蒸发变率较大,3—5月占全年蒸发总量的30%—35%,6—9月占45%—50%,10月至次年2月仅占20%左右。
湿度:年平均相对湿度66%,月平均相对湿度以8月最高,为81%;3、4月最低,为57%。
风向 风速:全年主导风向为南偏东南风,出现频率为10%。冬春季盛行西偏西北风,夏秋两季盛行南偏东南风。
年平均风速3.1米/秒。4月最大,平均3.9米/秒;8月最小,平均2.4米/秒。最大风速23.0米/秒,出现在年3月20日。
地面温度:年平均地面温度为14.9℃。12月至次年2月,月平均地面温度在0℃以下,以1月份最低,为-2.7℃;7月份最高,为29.9℃。4—10月份各月平均地面温度都在平均值以上。历年平均最高地面温度为30.7℃,最低为6.1℃。地面极端最高温度为68.5℃(1992年7月18日),极端最低为-29.4℃(12年1月27日)。
地中温度(0—20厘米):土壤浅层地温变化与气温变化大致相似。其特点是:各月地温均比气温高,深度越浅地温变幅越大,地温较气温有明显的滞后性。冬季0℃以下开始封冻,3、4月份地温迅速回升,7、8月份地温最高,从10月份开始又急剧下降。
寿光4—5月份为春播期,主要利用5厘米和10厘米地温。
冻土:出现在10月至次年4月。冻土初日平均在11月18日,最早在10月29日,最晚在12月13日。冻土终日平均在3月15日,最早在2月18日,最晚在4月9日。
地中10厘米深土壤冻结初日平均在12月15日,最早在11月8日(1981年),最晚在1月15日(2001年);平均解冻日期在2月24日,最早在2月5日(18年),最晚在3月14日(1969年)。历年平均最大冻土深度32厘米,最大冻土深度57厘米(年2月10日—11日)。历年连续最长冻土日数为87天,出现在1967—1968年间。
地中30厘米深土壤冻结初日平均在1月20日,最早在12月24日,最晚在2月5日。平均解冻日期在2月5日,最早在1月5日,最晚在3月11日。历年连续最长冻土日数为72天。
物候:2月 下旬:小麦返青;地瓜育苗。
3月 上旬:小麦返青结束;梨树休眠终止,叶芽开绽;蛇复苏。
中旬:梨、桃花芽膨大;柳树发芽;燕子、斑鸠南来。
下旬:苹果花芽膨大,叶芽开绽;杨树、国槐、泡桐萌芽;榆、柳开花。
4月 上旬:小麦拔节;梨树展叶初花;桃树初花;刺槐、榆树发芽;杨树开花;青蛙出河。
中旬:苹果初花;梨、桃落花;泡桐开花;柳树果实成熟;布谷鸟南来
下旬:小麦抽穗;苹果终花;桃子新梢盛长;榆树果实成熟;棉花播种;地瓜栽秧;红下颏南来。
5月 上旬:棉花出苗;苹果落实;桃子硬核;刺槐开花;杨树果实成熟;壁虎、蝙蝠出穴。
中旬:小麦成熟;棉花现蕾。
下旬:小麦灌浆;夏玉米、夏高粱播种。
6月 上旬:小麦开始成熟;夏玉米、夏高粱出苗;棉花开始现蕾;红下废颏北去。
中旬:小麦成熟;棉花现苗。
下旬:夏玉米为小喇叭口期;夏高粱拔节;桃子果实膨大。
7月 上旬:夏玉米为大喇叭口期;苹果果实膨大。
中旬:棉花开花;梨树果实膨大;桃子果实成熟;国槐开花。
下旬:夏玉米为抽雄穗期。
8月 上旬:夏高粱抽穗,斑鸠北去。
中旬:刺槐果实开始成熟。
下旬:棉花成熟;苹果、梨树果子继续膨大;桃树新梢停长。
9月 上旬:夏玉米开始成熟,燕子南去;布谷鸟南去。
中旬:夏高粱开始成熟。
下旬:小麦播种;夏高粱成熟;苹果、梨成熟;泡桐果实成熟。
10月 上旬:小麦出苗;雁南飞;地瓜成熟。
中旬:小麦分蘖;蟋蟀终鸣。
11月 上旬:苹果树、梨树、桃树落叶;刺槐、杨树、泡桐、榆树落叶;蛇蛰眠;蛙入河;壁虎、蝙蝠入穴。
中旬:大雁南去。
下旬:国槐、柳树落叶。
主要特产
[编辑本段]
马莲韭 韭菜在寿光种植历史悠久,据清康熙三十七年编修的《寿光县志》记载:寿光县“诸蔬中唯韭为绝品”。“春初早韭…寒腊冰雪便已登盘,甘脆鲜碧,远压粱肉”,当时的寿光韭菜因上市早,质量好而闻名。马莲韭主要分为“独根红”和“大青根”两个品系。“独根红”最有推广价值,自然株高50厘米左右,叶宽1~1.3厘米,色淡绿,分蘖力强,茎粗,长势强,基部呈紫红色;夏季抽苔早,苔粗而质嫩;抗寒性强,适于冬春暖畦栽培。“大青根”植株粗壮,茎呈青绿色,耐热抗寒,适应性强。
寿光大葱 寿光大葱是寿光地方葱的总称。早在明代寿光就有种植大葱的习惯,至清代中叶,大葱已成为寿光的重要农产品。寿光大葱主要品种有“鸡腿葱”、“八叶齐”和“硬叶葱”三种。“鸡腿葱”植株高60~70厘米,基部肥大向上渐细,形似鸡腿倒置;“八叶齐”植株粗壮,上粗下细,叶片整齐紧密成扇形分布;“硬叶葱”,茎套合紧实,上下粗度一致,叶片粗短而硬,株高平均1米,抗风抗病又耐寒。寿光大葱维生素含量丰富,食用、药用价值高。此外,它坚实耐冻,即使冰冻化解后仍味美如初,故便于长期储存和远道运输。近年,全市栽培面积达8万亩左右,亩产2500公斤以上,总产2亿公斤。远销全国,出口日本等国。
寿光绿实杆芹菜 寿光绿实杆芹菜与韭菜齐名。植株粗壮,高者可达1.5米,叶柄充实,抗倒伏,水分多,质脆嫩,味较淡,不易抽苔,耐贮藏运输,适于秋种和越冬保护栽培,一般亩产7500公斤,近几年,全市种植面积在2万亩左右,总产1.5亿公斤左右。
弥河滩银瓜 产于弥河两岸沙滩,瓜皮银白。品种有大银瓜、小银瓜、火银瓜、二性子等,其中以大银瓜为最佳,是国内稀有白皮甜瓜品种。弥河银瓜糖分足,含糖量高达12%左右;水分大,特别酥脆;瓜熟香气扑鼻,沁人心腑,是消暑解渴之佳品。原种植面积在千亩左右,2000年发展到7000亩,亩产提高到4000公斤,总产2800万公斤。
田马“王婆”香瓜 田马镇从1992年开始种植香瓜,至今有香瓜大棚2万多个,占地4万亩,年产量1.5亿公斤,并带动周边地区形成了10万亩的种植规模。种植有伊丽莎白、状元、台农、丰甜、蜜露等30多个系列,100多个品种。2000年3月份,该镇被中国农学会特产专业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香瓜第一镇”。2000年被中国果菜大赛组委会授予“中国百姓喜爱的名产名品”称号,2001年3月,“王婆”香瓜无形资产被上海新世纪投资服务公司评估为3.3亿元。现市场射辐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产品出口日本、韩国、俄罗斯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香瓜集散中心,价格平抑中心。
绿光苹果 寿光绿光苹果是12年发现的印度苹果短枝型芽变,经过多年选育而成,年定名为寿光绿光苹果,品质优于印度苹果。单果重220至300克,果面光滑,色泽翠绿,肉质致密而硬,汁液较少,甜味浓,含可溶性固形物14.7%,硬度为16.7kg/平方厘米,耐贮性强,贮后果品更佳。1986年被评为省优产品。产品多销往北京、天津、南京、上海、广州、深圳、徐州等大中城市。
寿光小枣 栽植历史悠久,据1935年《寿光县志》记载,小枣列县内果品之首,“枣逐处皆有,碱地多植之成行,以小枣、铃枣为最美…”现营里镇北岔河村的枣园里仍长着明代的枣树。近二十年,小枣发展较快,2000年全市小枣产量达609吨。
寿光大鸡 寿光大鸡为我国优良品种之一,原产于寿光市稻田镇慈家、伦家一带,故又名慈伦鸡。寿光大鸡,个体重大,红冠巨爪,全身黑羽,腿高,骨骼结实。耐粗饲, 抗瘟疫,适应性强,生长发育快。大型公鸡平均体重3.8公斤,母鸡平均体重3.1公斤,蛋重70~75克。中型公鸡平均体重3.6公斤,母鸡平均体重2.5公斤,蛋重65~70克。蛋壳较厚而红艳,便于运输。蛋质浓稠,蛋**深,特别是蛋质浓稠这一点,在国际市场上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突出优点。鸡的屠宰率也比较高,肌肉丰满,皮薄肉嫩,味道鲜美。2000年,市慈伦种鸡场保种2000套。
渤海马 渤海马是从1953年以来引进苏高血、苏纯血、奥尔罗夫等轻型和乘挽兼用型父本,对本地土种马经过20多年的杂交改良而成的挽乘兼用型马种。主要分布于寿光北部。寿光渤海马分乘挽兼用和挽乘兼用两个品系,既具有轻型马的气质和灵活性,又具有重挽马的温驯和稳重。因此,渤海马有大而不笨,结构匀称,紧凑结实的兼用型特点。渤海马,头大小适中,耳小而直立,眼大有神,表现聪明气质,头颈结合良好,颈脊胳隆起耆甲宽长,胸肋展,胸肌突出,背腰平直,并结合良好;中躯胳显粗短,尻方正、四肢腿明显,略干燥粗壮,后肢球节下部多外向,距毛多少不等,蹄大小适中,较坚实,步幅较快而稳重,力大而持久,并有耐粗饲,抗病力强和较好的适应性能等特点。毛色以粟、骝为主,沙毛、青毛很少。渤海马生长发育快,繁育性能好,遗传性较稳定。成熟早,公马一般两岁半可配种,并表现出较旺盛的,有悍威。公马平均体高150厘米,体长157.5厘米,胸围178厘米,管围20.5厘米,体重462.05公斤。母马成熟早,繁殖力高,一般12月龄出现初情期,24月龄参加配种,受胎率达50%以上,繁殖成活率80~90%。
梭子蟹 俗称大海蟹, 学名三疣梭子蟹,因其甲壳呈织布梭子形,中央有三个疣状突起而得名。梭子蟹属渤海区域内大型蟹类。羊角沟附近小清河入海口一带,滩涂辽阔,饵料丰富,所产蟹个大,肉肥细嫩,蟹黄丰满,味道鲜美,蛋白含量高,营养丰富。尤以清明时节产卵前质量最佳,被视为海鲜中上品。梭子蟹在深海越冬,清明节后洄游河口浅海一带,5月产卵,幼蟹喜于咸淡水混合处栖息、觅食。到9月份先后脱壳两次。雌蟹腹部呈半圆型(俗称团脐),雄蟹腹部呈锐三角型(欲称长脐)。雌蟹于抛籽前,肉肥黄满,大者斤余重。产卵后体肉渐瘦,质量下降。待中秋节后,蟹日渐丰腴,至霜降个个都脂膏盈甲,壳满肉肥,当地谓之“顶盖肥”,是一年中又一食蟹最佳时节。
小清河银鱼 因浑身纯白,闪闪如银,故名。身长一般在6~9厘米,宽如韭叶,形似面条,所以又称面鱼或面条鱼。银鱼,多在海水和河口淡水混合处繁殖,产区狭小,产量不丰。小清河入海处,适宜银鱼生长繁衍。每年清明节前后,银鱼游入小清河下游,五月产卵后,再游回深海域。因此,在小清河入海处捕捞的银鱼(也称羊口面鱼)特别肥美。银鱼鲜食极美,加工成鱼干也为鱼中上品,在国内市场倍受欢迎。
羊角沟对虾 也称羊口大虾,属洄游性节肢大型虾类,是海产珍品之一。此虾每年四月中旬游入渤海渔场,八月以后,体长达15~20厘米,渔民开始捕捞。在羊角沟海域捕捞的大虾,鲜活时体色青中衬碧,玲珑剔透,熟后通体橙红,色艳悦目,肉质细嫩,味美异常,誉满中外,畅销欧美各国。
柴庄土陶 据有关资料记载:柴庄原有土窑生产青砖瓦,明永乐三年 (公元1405年) 始从村北五里外取红褐粘土烧制盆罐,行销邻县,迄今已有596年的历史。柴庄土陶产品,大致分为盆、罐、瓮、缸和古建筑装饰物五大类,其式样大小型号繁多,历史上以生产罐盆为主,“柴庄土陶”因以“柴庄罐子盆”为代称而闻名县内外。
草碾子草编 草编是五台草碾子村的传统手工业项目,古墓碑记载,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其始祖从山西迁来即以草编为辅,延传至今。产品有大中小方耳,深浅沿各种型号锅盖、桶囤、车囤、茅囤、壶囤、扣盖、炮车脚外套等20多种。产品远销东北三省、河北以及青岛、济南、烟台、淄博、潍坊等地。另外,花蓝、果盒、饭盒、饭箱、纸篓、茶具垫、果盘、茶囤等产品还出口日本、加拿大、菲律宾、葡萄牙、土耳其、印度尼西亚、香港等12个国家和地区。
石油 寿光市西北部石油储量可观,据清河油田探明的原油储量为5000万吨,现在已建油井500多眼。
卤水 主要分布于寿北侯镇重盐碱地区,地下波美7度以上的卤水静储量达39.6亿立方米,富含盐、溴、镁、钾、碘等几十种物质,含盐总量约4亿吨。埋深一般在2~3米,年开量约1620万吨。
赵庙烟花 赵庙爆竹烟花,始产于清朝初年,距今已有350多年历史,原系桂河董姓八世祖从河南学得烟花技术,返里自制,技艺世家单传,即“有长子不传次子,有子不传女,外姓不得传”之祖训。故长期以来烟花技术发展缓慢,清末时,仅有三家生产,以爆竹为主。建国后发展很快,其品类除爆竹外,还有起花、金盘托月、杆花、瓮花等。年,赵庙乡为充分发挥地方传统名产优势,在桂河烟花技艺和声誉的基础上,将一些老艺人和青年技术骨干力量组织起来,成立了赵庙烟花厂,后改为寿光烟花厂,使品类增至11大类,105个品种。
羊盐牌工业盐 羊盐牌工业盐是山东羊口盐场生产的优质工业盐。1958年开始生产,利用海水和地下卤水,用先进的“新、深、长”生产工艺精制而成,产品具有晶体大,颗粒均匀,纯度高,色泽正等特点。产品质量稳定,符合BG5462-85国家标准。该产品1985年被评为省优产品,1990年又荣获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产品销往全省各地及安徽、山西、湖南等六个省,是潍坊纯碱厂、齐鲁乙烯厂定点供应单位。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介绍一下他的情况?
孙武
1《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然而,这部著作者是谁呢?学术界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位山林处士编写,还有的说是三国时代曹操编撰的。直到12年4 月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同时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样,数百年的争论方告结束,《孙子兵法》的作者被确认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
孙武,字长卿,即孙子,春秋未著名军事家。齐国人。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骨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6万打败楚国20万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所著《十三篇》是我国最早的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避隐吴国著兵法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或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孙武的祖先叫妫满,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完。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才干,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地(诸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邑”式“食邑”),并赐姓孙氏。困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
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
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后来,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一生事业就在吴国展开,死后亦葬在吴国,因此《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就把孙武称为“吴人”。
孙武来到吴国后,便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 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而潜逃到吴国。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这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两人便避隐深居,待机而发。
公元前515 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客,袭杀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阖闾即位后,就礼贤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乐,不也女色,注意发展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时而向长江中游发展,灭楚称雄。隐居吴都郊外的孙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隐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并请伍子胥引荐自己。终于,孙武写好了13篇兵法。这13篇兵法,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全书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
第一《计篇》,论述怎样在开战之前和战争中时行谋划的问题,并论述谋划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孙武认为,在开战之前,必须对敌我双方的基本条件作周密的研究和比较,认真地时行谋划,以便制订正确的作战。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有五项,就是“道”(道义)、“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制)。对这些条件比较清楚了,就可以判断战争的胜负。在战争时行过程中,也必须根据利害关系和不断变化的形势来时行研究和谋划,取机动灵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孙武认为,谋划周密就可能在战争中获胜,谋划不周难于获胜,根本不进行谋划是肯定要失败的。
第二《作战篇》,论述速战速胜的重要性。因为出兵打仗要耗损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拖久了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财货枯竭,别的诸侯国会乘机进行进攻。从速胜的思想出发,孙武反对以当时简陋的作战武器去攻克坚固的城寨,也反对在国内一再征集兵员和调运军用物资,而主张在敌国就地解决粮草,主张用财货厚赏士兵,主张优待俘虏,主张用缴获来补充壮大自己。他认为这样做,才能迅速战胜敌人。
篇三《谋攻篇》,论述用计谋征服敌人的问题。孙武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善中之善者”,“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地强迫敌人屈服投降是最理想的作战方案,“破国”、“破军”、“破旅”、“破卒”、“破伍”地用武力击破敌人则次一等,“非善之善者”。
怎样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呢?孙武认为上策是“伐谋”,其次是“伐交”,再次是“伐兵”,即主张通过政治攻势、外交手段和武装力量来征服敌人。在和敌人斗争时,如果敌强我弱,应该集中优势兵力战胜敌人,做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即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和敌人的兵力相等就要善于战胜敌人,比敌人的兵力少就要善于退却,战斗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与敌人作战,不能强拚硬打。孙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光辉思想,认为谋略必须建立在了解敌我双方情况的基础上。
第四《形篇》,论述用兵作战要先为自己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以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时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武认为:战争的胜负决定于敌我双方力量的大小,要想战胜敌人,就必须在力量的对比上使自己处于绝对优势,造成一种迅猛不可抵挡之势。除此之外,还要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有利时机,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这样,就能轻而易举地战胜敌人。孙武认为,要在作战中取胜,必须善于对待攻和守的问题。兵力不足就防守,兵力有余就进攻。防守时要十分严密地隐蔽自己,进攻时要打得敌人措手不及。这样,就能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
第五《势篇》,论述用兵作战要造成一种可以压倒敌人的迅猛之势,并要善于利用这种迅猛之势。
势是什么呢?孙子说,这种势就像可以漂起石头的激流,就像一触即发的拉满的,就像圆石从千仞高山上滚下,有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用这种力量打击敌人,就能够以一当十,所向无敌。
怎样造成这种势呢?首先,要给自己创造条件,使本身具有战胜敌人的强大力量。其次,要“择人而任势”。选择熟知军事、知人善任的将帅,指挥士兵作战灵活自如,并且善于用象迷惑敌人,用小利调动敌人,引诱敌人陷入圈套,然后用伏兵地打击敌人。
第六《虚实篇》,论述用兵作战须用“避实而击虚”的方针。
怎样才能做到避实击虚呢?第一,要使我方处于主动地位,使敌方处于被动地位,把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善于用兵作战的人,能够设法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第二,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击敌人兵力空虚之处。第三,要集中自己的兵力,并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造成战术上的我众敌寡。
孙武指出,运用避实击虚的作战方针,要从分析敌情出发,要随着形势的变化,因为战争过程中的众寡、强弱、攻守、进退等等关系处在急剧变化之中,“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第七《军争篇》,论述如何争夺制胜的有利条件,使自己掌握作战主动权的问题。孙武认为:首先,必须了解各诸侯国的政治动向,必须熟悉地形,必须使用向导,做到情况明。其次,必须行动统一,步调一致,做到“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第三,要求指挥正确,机动灵活,“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第八《九变篇》,论述将帅指挥作战应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处置问题,不要机械死板而招致失败,并对将帅提出了要求。
孙武强调,将帅处置问题时必须做到:首先,考虑问题要兼顾有利和有害两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要想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况下要想到有利的因素。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斗争目标,取不同的斗争手段。第三,要立足在充分准备、使敌人不可攻破的基础上,不能存侥幸心理。第四,要克服偏激的性情,全面、慎重、冷静地考虑问题。只有做到了以上这些,方能“得地之利”、得人之用”。孙武认为,将帅要从实际出发处置问题才能战胜敌人,所以对于国君的违背实际的命令可以不执行,因此,他大胆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军事名言。
第九《行军篇》,论述行军作战中怎样安置军队和判断敌情问题,还论述了军队在山地、江河、盐碱沼泽地、平原等四种地形上的不同处置办法,还论述了军队遇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处置办法。孙武还提出了31种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把看到、听到和侦察到的各种现象加以分析,掌握真实的敌情,才能制订出正确的作战方案,才能获得胜利。孙武在本篇中还提出了“令之以文,齐这以武”的文武兼用的治军原则,即要用道义来教育士兵,用法纪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一定能取得胜利。
第十《地形篇》,论述用兵作战怎样利用地形的问题,着重论述深入敌国作战的好处。孙武分析了九种战地的特点和士兵处在这些地区的心理状态,相应地提出了在这些地区用兵的不同措施,认为深入敌国,等于把士兵投置在危地、陷入死地,他们会迫不得巳拚死作战,发挥更大的战斗力,而且,深入敌国,还可就地补充军粮 ,还可因离家太远而不会逃散,服从指挥,一心一意作战,夺得战争胜利。
第十二《火攻篇》,论述在战争中使用火攻的办法、条件和原则等问题。
孙武认为,火攻有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五种,即焚烧敌军的营寨、积聚、辎重、府库和运输设施这五种。着眼点在于摧毁敌人的人力、物力和运输线。这五种火攻方法必须变化运用,我军可以掌握,敌军也可以掌握,应该注意防备。
之攻必须具备条件。除了发火的器材必须平时有准备之外,纵火时还要选择天时,要在天气干燥和刮风的日子放火。实施火攻也必须和士兵的进攻互相配合,这样才能发挥火攻的作用,达到夺取胜利的目的。
第十三《间篇》,论述使用间谍侦察敌情在作战中的重要意义,并论述了间谍的种类和使用间谍的方法。孙武十分重视间谍的作用,认为它是作战取胜的一个关键,军队依靠间谍提供的情报而取行动。孙武把间谍分为五种: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所谓因间,就是利用敌国乡里的普通人为间谍 。所谓内间,就是利用敌国的官吏为间谍 。所谓反间,就是利用敌方的间谍来为我所用。所谓死间,就是故意对外散布虚的情况,让我方间谍知道,然后传给敌方。所谓生间,就是派往敌方侦察敌情以后能亲自回来报告的间谍。这五种间谍,前三种是利用敌方人员,后两种是我方潜入敌人内部的。这五种间谍都使用起来,情报的来源就十分广泛,打起仗来使敌人茫茫然不知怎样应付,确实是神妙莫测。从反间得来的情报最重要。因此,要特别重视反间,对待反间的待遇应该特别优厚。
孙武的兵法13篇,各有侧重,波澜起伏,分析透彻,见解精到,实用性强。为了使吴王能够任用他,他在兵法开头就说:“吴王听我所陈之计而用兵则必胜,我就留在这儿,如不听我计而用兵则必败,我也就要再到别的国家去。”为了使吴王读兵法感到亲切,他在兵法中经常运用当时吴、越两国冲突的战例,有针对性地阐述。他在兵法中自比商朝开国大臣伊尹和周朝开国大臣姜太公,希望辅佐吴王统一王朝。
试兵任将 西征南伐
阖闾即位三年,即公元前512年,吴国国内稳定,仓廪充足,军队精悍,向西进兵征伐楚国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伍子胥向阖闾提出,这样的长途远征,一定要有一位深通韬略的军事家筹划指挥,方能取胜。他向吴王阖闾推荐了正在隐居的孙武,向吴王介绍孙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干,称赞孙武是个方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可是,孙武自从来到吴国后一直隐居著书,吴王连孙武这个名字都不曾听说,认为一介农夫不会有大本事。伍子胥便反复推荐,仅一个早上就推荐了7次,吴王才答应接见孙武。
孙武带着他刚写就的兵法进见吴王。吴王将兵法一篇一篇看罢,啧啧称好,但忽然产生一个念头,兵法头头是道,是否真适合于战争的实用呢?孙武能写兵法,又怎样才能证明他不只是一位纸上谈兵的人呢?吴王便对孙武说:“你的兵法十三篇,我已经逐篇拜读,实是耳目一新,受益不浅,但不知实行起来如何,可否用它小规模地演练一下,让我们见识见识?” 孙武回答说:“可以”。吴王又问道:“先生打算用什么样的人去演练?”孙武答:“随君王的 意愿,用什么样的人都可以。不管是高贵的还是低贱的,也不论是男的还是女的,都可以。”吴王想给孙武出个难题,便要求用宫女来演练。
于是,吴王下令将宫中美女180 名召到宫后的练兵场,交给孙武去演练。孙武把180 名宫女分为左右两队,指定吴王最为宠爱的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让他们带领宫女进行操练,同时指派自己的驾车人和陪乘担任军吏,负责执行军法。
分派巳定,孙武站在指挥台上,认真宣讲操练要领。他问道:“你们都知道自己的前心、后背和左右手吧?向前,就是目视前方;向左,视左手;向右,视右手;向后,视后背。一切行动,都以鼓声为准。你们都听明白了吗?”宫女们回答:“听明白了。”安排就绪,孙武便击鼓发令,然而尽管孙武三令五申,宫女们口中应答,内心却感到新奇、好玩,她们不听号令,捧腹大笑,队形大乱。孙武便召集军吏,根据兵法,斩两位队长。吴王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姬,马上派人传命说:寡人已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美人侍候,寡人吃饭也没有味道。请阍军赦免她们。”孙武毫不留情地说:“臣既然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孙武执意杀掉了两位队长,任命两队的排头充当队长,继续练兵。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齐整。孙武传人请阖闾检阅,阖闾因为失去爱姬,心中不快,便托辞不来,孙武便亲见阖闾。他说:“令行禁止,
赏罚分明,这是兵家的常法,为将治军的通则。对士卒一定要威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听从号令,打仗才能克敌制胜。”听了孙武的一番解释,吴王阖闾怒气消散,便拜孙武为将军。
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吴军的军事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就在公元前512
年,阖闾、伍了胥和孙武,指挥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这时阖闾头脑发热,想要长驱直入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孙武认为这样做不妥,便进言道:“楚军是天下的一支劲旅,非舒国和钟吾国可比。我军巳连灭二国,人疲马乏,军资消耗,不如暂且收兵,蓄精养锐,再等良机。”吴王听从了孙武的劝告,下令班师。
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孙武的主张,并向吴王献策说:“人马疲劳,不宜远征。不过,我们也可以设法使楚人疲困。”于是伍子胥说孙武共同商订了一套扰楚 、疲楚的计策,即组成三支劲旅,轮番袭扰楚国。当吴国的第一支部队袭击楚境的时候,楚国见来势不小,便全力以赴,派兵迎击。待楚军出动,吴军便往回撤。而楚军返回驻地时,吴国的第二支部队又攻入了楚境,如此轮番袭击,弄得楚国连年应付吴军,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费,国内十分空虚,属国纷纷叛离,吴国却从轮番时攻中抢掠不少,在与楚对峙中完全占据上风。
公元前506年,楚国攻打已经归附吴国的小国——蔡国,给了吴军伐楚的借口。阖闾和伍子胥、孙武指挥训练有素的3万精兵,乘坐战船,溯淮而上,直趋蔡国与楚国的交战。楚军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收缩部队,调集主力,以汉水为界,加紧设防,抗击吴军的进攻。不料孙武突然改变了沿淮河进军的路线,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直插楚国纵深。
伍子胥问孙武:“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
孙武告诉他说:“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别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说得伍子胥点头称是。
就这样,孙武在3万精兵中选择了强壮敏捷的3500人为前阵,身穿坚甲,手执利器,连连大败楚军。旧历11月28日攻入楚国的国都郢,楚昭王带着妹妹仓皇出逃。孙武以3万军队攻击楚国的20万大军,获得全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然而,这时越国乘吴军伐楚之机进攻吴国,秦国又出兵帮助楚国对付吴军,这样,阖闾不得不引兵返吴。此后,吴又继续伐楚,楚为免亡国,将国都由郢迁到都(今湖北宜城县东南)。
孙武在帮助阖闾西破强楚的同时,征服越国。公元前496年,阖闾听说越王允常去世,新即位的越王勾践年轻稚弱,越国国内不大稳定,认为机不
好学近手智写作文
孙武
《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然而,这部著作者是谁呢?学术界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位山林处士编写,还有的说是三国时代曹操编撰的。直到12年4 月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同时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样,数百年的争论方告结束,《孙子兵法》的作者被确认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
避隐吴国著兵法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孙武的祖先叫妫满,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完。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才干,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地(诸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邑”式“食邑”),并赐姓孙氏。困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
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
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后来,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一生事业就在吴国展开,死后亦葬在吴国,因此《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就把孙武称为“吴人”。
孙武来到吴国后,便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 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而潜逃到吴国。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这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两人便避隐深居,待机而发。
公元前515 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客,袭杀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阖闾即位后,就礼贤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乐,不也女色,注意发展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时而向长江中游发展,灭楚称雄。隐居吴都郊外的孙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隐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并请伍子胥引荐自己。终于,孙武写好了13篇兵法。这13篇兵法,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全书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
第一《计篇》,论述怎样在开战之前和战争中时行谋划的问题,并论述谋划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孙武认为,在开战之前,必须对敌我双方的基本条件作周密的研究和比较,认真地时行谋划,以便制订正确的作战。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有五项,就是“道”(道义)、“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制)。对这些条件比较清楚了,就可以判断战争的胜负。在战争时行过程中,也必须根据利害关系和不断变化的形势来时行研究和谋划,取机动灵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孙武认为,谋划周密就可能在战争中获胜,谋划不周难于获胜,根本不进行谋划是肯定要失败的。
第二《作战篇》,论述速战速胜的重要性。因为出兵打仗要耗损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拖久了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财货枯竭,别的诸侯国会乘机进行进攻。从速胜的思想出发,孙武反对以当时简陋的作战武器去攻克坚固的城寨,也反对在国内一再征集兵员和调运军用物资,而主张在敌国就地解决粮草,主张用财货厚赏士兵,主张优待俘虏,主张用缴获来补充壮大自己。他认为这样做,才能迅速战胜敌人。
篇三《谋攻篇》,论述用计谋征服敌人的问题。孙武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善中之善者”,“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地强迫敌人屈服投降是最理想的作战方案,“破国”、“破军”、“破旅”、“破卒”、“破伍”地用武力击破敌人则次一等,“非善之善者”。
怎样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呢?孙武认为上策是“伐谋”,其次是“伐交”,再次是“伐兵”,即主张通过政治攻势、外交手段和武装力量来征服敌人。在和敌人斗争时,如果敌强我弱,应该集中优势兵力战胜敌人,做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即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和敌人的兵力相等就要善于战胜敌人,比敌人的兵力少就要善于退却,战斗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与敌人作战,不能强拚硬打。孙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光辉思想,认为谋略必须建立在了解敌我双方情况的基础上。
第四《形篇》,论述用兵作战要先为自己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以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时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武认为:战争的胜负决定于敌我双方力量的大小,要想战胜敌人,就必须在力量的对比上使自己处于绝对优势,造成一种迅猛不可抵挡之势。除此之外,还要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有利时机,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这样,就能轻而易举地战胜敌人。孙武认为,要在作战中取胜,必须善于对待攻和守的问题。兵力不足就防守,兵力有余就进攻。防守时要十分严密地隐蔽自己,进攻时要打得敌人措手不及。这样,就能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
第五《势篇》,论述用兵作战要造成一种可以压倒敌人的迅猛之势,并要善于利用这种迅猛之势。
势是什么呢?孙子说,这种势就像可以漂起石头的激流,就像一触即发的拉满的,就像圆石从千仞高山上滚下,有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用这种力量打击敌人,就能够以一当十,所向无敌。
怎样造成这种势呢?首先,要给自己创造条件,使本身具有战胜敌人的强大力量。其次,要“择人而任势”。选择熟知军事、知人善任的将帅,指挥士兵作战灵活自如,并且善于用象迷惑敌人,用小利调动敌人,引诱敌人陷入圈套,然后用伏兵地打击敌人。
第六《虚实篇》,论述用兵作战须用“避实而击虚”的方针。
怎样才能做到避实击虚呢?第一,要使我方处于主动地位,使敌方处于被动地位,把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善于用兵作战的人,能够设法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第二,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击敌人兵力空虚之处。第三,要集中自己的兵力,并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造成战术上的我众敌寡。
孙武指出,运用避实击虚的作战方针,要从分析敌情出发,要随着形势的变化,因为战争过程中的众寡、强弱、攻守、进退等等关系处在急剧变化之中,“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第七《军争篇》,论述如何争夺制胜的有利条件,使自己掌握作战主动权的问题。孙武认为:首先,必须了解各诸侯国的政治动向,必须熟悉地形,必须使用向导,做到情况明。其次,必须行动统一,步调一致,做到“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第三,要求指挥正确,机动灵活,“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第八《九变篇》,论述将帅指挥作战应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处置问题,不要机械死板而招致失败,并对将帅提出了要求。
孙武强调,将帅处置问题时必须做到:首先,考虑问题要兼顾有利和有害两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要想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况下要想到有利的因素。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斗争目标,取不同的斗争手段。第三,要立足在充分准备、使敌人不可攻破的基础上,不能存侥幸心理。第四,要克服偏激的性情,全面、慎重、冷静地考虑问题。只有做到了以上这些,方能“得地之利”、得人之用”。孙武认为,将帅要从实际出发处置问题才能战胜敌人,所以对于国君的违背实际的命令可以不执行,因此,他大胆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军事名言。
第九《行军篇》,论述行军作战中怎样安置军队和判断敌情问题,还论述了军队在山地、江河、盐碱沼泽地、平原等四种地形上的不同处置办法,还论述了军队遇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处置办法。孙武还提出了31种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把看到、听到和侦察到的各种现象加以分析,掌握真实的敌情,才能制订出正确的作战方案,才能获得胜利。孙武在本篇中还提出了“令之以文,齐这以武”的文武兼用的治军原则,即要用道义来教育士兵,用法纪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一定能取得胜利。
第十《地形篇》,论述用兵作战怎样利用地形的问题,着重论述深入敌国作战的好处。孙武分析了九种战地的特点和士兵处在这些地区的心理状态,相应地提出了在这些地区用兵的不同措施,认为深入敌国,等于把士兵投置在危地、陷入死地,他们会迫不得巳拚死作战,发挥更大的战斗力,而且,深入敌国,还可就地补充军粮 ,还可因离家太远而不会逃散,服从指挥,一心一意作战,夺得战争胜利。
第十二《火攻篇》,论述在战争中使用火攻的办法、条件和原则等问题。
孙武认为,火攻有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五种,即焚烧敌军的营寨、积聚、辎重、府库和运输设施这五种。着眼点在于摧毁敌人的人力、物力和运输线。这五种火攻方法必须变化运用,我军可以掌握,敌军也可以掌握,应该注意防备。
之攻必须具备条件。除了发火的器材必须平时有准备之外,纵火时还要选择天时,要在天气干燥和刮风的日子放火。实施火攻也必须和士兵的进攻互相配合,这样才能发挥火攻的作用,达到夺取胜利的目的。
第十三《间篇》,论述使用间谍侦察敌情在作战中的重要意义,并论述了间谍的种类和使用间谍的方法。孙武十分重视间谍的作用,认为它是作战取胜的一个关键,军队依靠间谍提供的情报而取行动。孙武把间谍分为五种: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所谓因间,就是利用敌国乡里的普通人为间谍 。所谓内间,就是利用敌国的官吏为间谍 。所谓反间,就是利用敌方的间谍来为我所用。所谓死间,就是故意对外散布虚的情况,让我方间谍知道,然后传给敌方。所谓生间,就是派往敌方侦察敌情以后能亲自回来报告的间谍。这五种间谍,前三种是利用敌方人员,后两种是我方潜入敌人内部的。这五种间谍都使用起来,情报的来源就十分广泛,打起仗来使敌人茫茫然不知怎样应付,确实是神妙莫测。从反间得来的情报最重要。因此,要特别重视反间,对待反间的待遇应该特别优厚。
孙武的兵法13篇,各有侧重,波澜起伏,分析透彻,见解精到,实用性强。为了使吴王能够任用他,他在兵法开头就说:“吴王听我所陈之计而用兵则必胜,我就留在这儿,如不听我计而用兵则必败,我也就要再到别的国家去。”为了使吴王读兵法感到亲切,他在兵法中经常运用当时吴、越两国冲突的战例,有针对性地阐述。他在兵法中自比商朝开国大臣伊尹和周朝开国大臣姜太公,希望辅佐吴王统一王朝。
试兵任将 西征南伐
阖闾即位三年,即公元前512年,吴国国内稳定,仓廪充足,军队精悍,向西进兵征伐楚国的准备工作巳经基本就绪。伍子胥向阖闾提出,这样的长途远征,一定要有一位深通韬略的军事家筹划指挥,方能取胜。他向吴王阖闾推荐了正在隐居的孙武,向吴王介绍孙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干,称赞孙武是个方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可是,孙武自从来到吴国后一直隐居著书,吴王连孙武这个名字都不曾听说,认为一介农夫不会有大本事。伍子胥便反复推荐,仅一个早上就推荐了7次,吴王才答应接见孙武。
孙武带着他刚写就的兵法进见吴王。吴王将兵法一篇一篇看罢,啧啧称好,但忽然产生一个念头,兵法头头是道,是否真适合于战争的实用呢?孙武能写兵法,又怎样才能证明他不只是一位纸上谈兵的人呢?吴王便对孙武说:“你的兵法十三篇,我巳经逐篇拜读,实是耳目一新,受益不浅,但不知实行起来如何,可否用它小规模地演练一下,让我们见识见识?” 孙武回答说:“可以”。吴王又问道:“先生打算用什么样的人去演练?”孙武答:“随君王的 意愿,用什么样的人都可以。不管是高贵的还是低贱的,也不论是男的还是女的,都可以。”吴王想给孙武出个难题,便要求用宫女来演练。
于是,吴王下令将宫中美女180 名召到宫后的练兵场,交给孙武去演练。孙武把180 名宫女分为左右两队,指定吴王最为宠爱的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让他们带领宫女进行操练,同时指派自己的驾车人和陪乘担任军吏,负责执行军法。
分派巳定,孙武站在指挥台上,认真宣讲操练要领。他问道:“你们都知道自己的前心、后背和左右手吧?向前,就是目视前方;向左,视左手;向右,视右手;向后,视后背。一切行动,都以鼓声为准。你们都听明白了吗?”宫女们回答:“听明白了。”安排就绪,孙武便击鼓发令,然而尽管孙武三令五申,宫女们口中应答,内心却感到新奇、好玩,她们不听号令,捧腹大笑,队形大乱。孙武便召集军吏,根据兵法,斩两位队长。吴王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姬,马上派人传命说:寡人巳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美人侍候,寡人吃饭也没有味道。请阍军赦免她们。”孙武毫不留情地说:“臣既然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孙武执意杀掉了两位队长,任命两队的排头充当队长,继续练兵。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齐整。孙武传人请阖闾检阅,阖闾因为失去爱姬,心中不快,便托辞不来,孙武便亲见阖闾。他说:“令行禁止,
赏罚分明,这是兵家的常法,为将治军的通则。对士卒一定要威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听从号令,打仗才能克敌制胜。”听了孙武的一番解释,吴王阖闾怒气消散,便拜孙武为将军。
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吴军的军事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就在公元前512
年,阖闾、伍了胥和孙武,指挥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这时阖闾头脑发热,想要长驱直入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孙武认为这样做不妥,便进言道:“楚军是天下的一支劲旅,非舒国和钟吾国可比。我军巳连灭二国,人疲马乏,军资消耗,不如暂且收兵,蓄精养锐,再等良机。”吴王听从了孙武的劝告,下令班师。
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孙武的主张,并向吴王献策说:“人马疲劳,不宜远征。不过,我们也可以设法使楚人疲困。”于是伍子胥说孙武共同商订了一套扰楚 、疲楚的计策,即组成三支劲旅,轮番袭扰楚国。当吴国的第一支部队袭击楚境的时候,楚国见来势不小,便全力以赴,派兵迎击。待楚军出动,吴军便往回撤。而楚军返回驻地时,吴国的第二支部队又攻入了楚境,如此轮番袭击,弄得楚国连年应付吴军,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费,国内十分空虚,属国纷纷叛离,吴国却从轮番时攻中抢掠不少,在与楚对峙中完全占据上风。
公元前506年,楚国攻打巳经归附吴国的小国——蔡国,给了吴军伐楚的借口。阖闾和伍子胥、孙武指挥训练有素的3万精兵,乘坐战船,溯淮而上,直趋蔡国与楚国的交战。楚军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收缩部队,调集主力,以汉水为界,加紧设防,抗击吴军的进攻。不料孙武突然改变了沿淮河进军的路线,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直插楚国纵深。
伍子胥问孙武:“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
孙武告诉他说:“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别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说得伍子胥点头称是。
就这样,孙武在3万精兵中选择了强壮敏捷的3500人为前阵,身穿坚甲,手执利器,连连大败楚军。旧历11月28日攻入楚国的国都郢,楚昭王带着妹妹仓皇出逃。孙武以3万军队攻击楚国的20万大军,获得全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然而,这时越国乘吴军伐楚之机进攻吴国,秦国又出兵帮助楚国对付吴军,这样,阖闾不得不引兵返吴。此后,吴又继续伐楚,楚为免亡国,将国都由郢迁到都(今湖北宜城县东南)。
孙武在帮助阖闾西破强楚的同时,征服越国。公元前496年,阖闾听说越王允常去世,新即位的越王勾践年轻稚弱,越国国内不大稳定,认为机不
可失,时不再来,便不听孙武等人的劝告,不等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就仓猝出兵,想要击败越国。不料,勾践整顿队伍,主动迎战,两军相遇于吴越边境的 李(今浙江嘉兴县西南)。勾践施展巧计,他派犯首先出阵,排成三行,把剑放在脖子上,一个个陈述表演后,自刭于阵前。吴国士兵不知那是一个个罪犯,居然看得忘了神,傻了眼,越军乘机发动冲锋,吴军仓皇败退,阖闾也伤重身亡。
阖闾去世后,由太子夫差继承王位,孙武和伍子胥整顿军备,以辅佐夫差完成报仇雪耻大业。公元前494年春天,勾践调集军队从水上向吴国进发,夫差率10万精兵迎战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边),在孙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吴军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高举火把,只见在黑暗的夜幕中火光连成一片,迅速向越军阵地移动,杀声震天,越军惊恐万状,军心动摇,吴军乘势总攻,大败越军,勾践在吴军的追击下带着5000名甲士跑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上的一个小城中凭险抵抗,由于吴军团团包围,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夫差不听伍子胥劝阻,同意了勾践的求和要求。
吴国的争霸活动在南方地区取得胜利后,便向北方中原地区进逼,公元前485年,夫差联合鲁国,大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夫差又率领着数万精兵,由水路北上,到达黄池(今河南封丘县南),与晋、鲁等诸侯国君会盟。吴王夫差在这次盟会上,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争得霸主的地位。孙武虽没有直接参加攻齐取胜、与晋争霸两事,但在此前孙武精心训练军队和制定军事谋略,对夫差建立霸业有不可抹煞的巨大贡献。
悄然归隐留《孙子》 思想影响2500年
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夫差渐渐自以为是,不纳忠言。伍子胥认为:勾践被迫求和,一定还会想办法到以后报复,故必须彻底灭掉越国,绝不能姑息奸,留下后患。但夫差听了奸臣的挑拔,不仅不理睬伍子胥的苦谏,反而制造借口,逼其自尽,甚至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一只皮袋里,扔到江中,不给安葬。孙武深知“飞鸟绝,良弓藏;狐兔尽,走狗烹”的道理,对伍子胥惨死的一幕十分寒心,于是便悄然归隐,息影深山,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修订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
事情不出伍子胥所料,越王勾践屈辱求和后,卧薪尝胆,立志报复,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越国富足,越军精悍。公元前482 年,越军乘吴军主力聚集黄池与中原诸侯盟会、吴国国内兵力空虚之际,发兵袭击吴国,攻入吴国国都,吴国遭此动难,便一蹶不振,由盛转衰,延至公元前473 年,正式被越国灭亡,夫差愧恨交加,自刎而死。孙武所梦想的由吴王统一华夏,也就成为泡影 。
孙武的一生,除了其赫赫战功以外,更主要的是他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珍贵的论兵、论政的篇章,其中尤以流传下来的《孙子兵法》最著名。这短短的13篇5000字,体现了孙武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
孙武的军事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他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以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系,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如何,这就体现了他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孙武不仅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强调在战争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对立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表明孙武掌握了生动活泼的辩证法。正是因为孙武在军事科学这门具体科学中概括和总结出了异常丰富、多方面的哲
学道理,确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与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被并称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颗明亮的星体。
孙武的军事理论并非没有缺点、错误的东西,但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兵法著作,也以其卓越的见识深深影响了后世,受到古今中外军事家的广泛推崇。例如:孙武主张“慎战”。在《孙子兵法》中开宗明义便指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慎重研究悉心考虑的”。孙武又警告国君不可因愤怒而兴兵,将帅也不可因恼火而交战,一定要瞻前顾后,以国家利益为尺度作出决策。例如,孙武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个著名论断,认为一定要对自己的实力和对方的情况了如指掌,随时随地掌握对方的动态变化,取相应的应变措施,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例如,孙武又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主张,认为不管敌我总体力量对比的强弱如何,一定要创造机会,造成我在局部兵力上的优势,以十攻一,以众击寡,全歼敌方。……这些光辉的军事思想和军事论断都倍受军事家们的推崇,孙武被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一致尊崇为“兵家之祖”。战国时代的吴起、孙膑、尉缭等众多的军事家推崇孙武的军事艺术首屈一指。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盛赞《孙子兵法》,他亲自整理前人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作成简明的“略解”,为后人学习运用《孙子兵法》提供方便。宁代,《孙子兵法》作为《武经七书》的第一部,成为科举中武科考试的理论科目,《孙子兵法》从此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流传。同时,《孙子兵法》也向越南、朝鲜、日本、以色列乃至英、德、俄等国流传。
近现代的战争使用许多新式武器,与古代战争的条件大不相同,但《孙子兵法》所论述的战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都没有因战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仍然受到军事家们的普遍推崇。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曾高度评价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在1990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将军斯瓦茨科夫使用最古老的《孙子兵法》中“重将治兵”的原则及名种谋略思想来驱动装备着最现代化的战争武器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斯瓦茨科夫也由此被誉为“将星奇才”。英国著名战略家利德尔.哈特在《孙子兵法》英译本序言中说:“2500多年前中国这位古代兵法家的思想、对于研究核时代的战争是很有帮助的。”
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不仅运用于军事领域,还被推广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孙武的军事理论与企业管理虽然活动的领域不同,但它们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市埸,竞争即战争。日本企业家大桥武夫所著《兵法经营全书》指出:“用中国的兵法思想指导企业经营管埋,比美国的企业管理方式更合理、更有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吉兹在《企业管理》一书中指出:《孙子兵法》一书中“揭示的许多原理原则,迄今犹属颠扑不破,仍有其运用价值”。古老的兵法在现代社会中闪耀着迷人的光彩。孙武虽非出生吴地,但一生活动是在吴地。
1. 以规范,好学,求进写一篇作文
刚上小学的时候,我总认为学习是为了爸爸、妈妈.上课常常不认真听讲;作业任务观念,总是马马虎虎完成,甚至经常会有逃学的念头,认为学习简直就是虚度光阴,不如天天玩来得痛快.后来,在老师的教育下,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知识就越来越丰富,对学习也就越来越感兴趣,也越来越觉得时间的宝贵,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正如俗话所说:“时间给勤奋者留下智慧和力量,给懒惰者留下空虚和懊悔.”
我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宋朝有个人,名叫陈正之.他患有先天性智力发育不良症,看上去呆头呆脑,记性也很不好.陈正之进学堂后,老师教大家一篇简短易学的文章,其他同学很快就学会了,而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张冠李戴,勉勉强强地读出来.因此,陈正之常被同学们讥笑,被老师训斥.可陈正之并不灰心,想出了一个以勤补拙的好办法.学习时,别人读一遍,他就读3遍、4遍,9遍、10便;别人用一个时辰读书,他就用上几个时辰埋头苦读,坚持一句一句地读,一字一字地记,从不间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陈正之坚持不懈地努力,养成了锲而不舍的好习惯.终于成为我国宋朝一位著名的博学之士.
还有这么一个故事:南北朝时,济阳考城有位学子叫江淹,人称江郎.他出身贫苦,自幼立下大志,要发愤读书,改换门庭.江郎一方面挖野菜养活母亲和自己,一方面刻苦攻读.他的笔头竟然像有神力驱使般,写出一手好文章来,震惊了四方.齐国君王发现了这个奇才,先后有高帝和武帝都重用江淹,让他持续做了多年光禄大夫.做高官后,江淹不再刻苦读书,忘记了当年的贫苦,更不接触黎民百姓,沉迷于富裕的官宦生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不仅官做不好,连文章也变得空洞乏味,愈来愈糟.
读了这两篇故事后,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就算你是一个最聪明的人,但如果不勤奋学习终究还会一无是处;就算你不是很聪明,只要努力学习,一样会有不一般的收获.
鲁迅先生说过:“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份劳动就有一份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有可能创造出来.”
是啊!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我们正应该向古人陈正之学习,尽自己的能力去学习,不偷懒.而不能像江郎那样骄傲自满,终至才尽.
我们所处的时代,虽然和古人大不一样了,但是古人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时间老人是公正无私的,赋予每人每天都是24小时.把握时间,奋力进取者,时间将无私地帮助你超越岁月;浪费时间、虚度光阴者,只能吞下失败的苦果.
同学们,让我们和时光赛跑,利用每分每秒学习,长大后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2. 知而好学,然后能才写550字作文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虽距我们历史久远,但其思想仍影响着乃至激励着当今世人。《论语》中所具有的理性的高雅,以及丰富的内涵,使无数世人视它为人生坐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前一句的意思是:几个人一同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后一句的意思是: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这两句话都包含着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各自不同的闪光点,这些优点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他们都可以称得上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其实,要做到不耻下问,并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都非易事,这需要有宽大的胸怀及虚心好学的品德。一个人,只有拥有了这两件法宝,才可在今后的人生中变得越来越强大。而我不仅没做到虚心求教,有时还会对同学们的指正心怀不满,过于强调自已的优秀,而忽视别人的闪光点。“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今后,我会以此为准绳去衡量自已,丰满自已。
3. 以好学为主题的作文内容如果我们注意到今天从媒体上报道的各种追悼会的情形就会发现,人们大都根据这个人生前所担当的职务、得到的头衔、取得的成就等来给去世的人某种荣誉称号,很少看到像孔子这样,根据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来给一个人某种荣誉称号。因为不管人们怎样努力,都不可能让每个努力的人都能得到某种职务、某种头衔或某种成就,但良好的道德修养却是每个人只要努力就都可以得到的。
作为一个成熟的职业管理者,是否能具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素质,非常重要。“敏而好学”强调的是学习的“速度”,反应要快;“不耻下问”强调的是学习的心态,姿态要低。不管你现在已经是多么有学问的管理者,你都要有迅速感知、把握、学习、接受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新思维的能力。不管你现在的管理职务有多高,你都要始终抱有一颗向别人学习的谦虚之心,正如苏格拉底的名言所说的那样“我知道自己几乎一无所知”。越是有知识的人越知道自己的无知。
爱因斯坦曾经形象地描绘过有知与无知的关系,他说,让我们来划一个圈,一个人所知道的东西好比是圈子的里面,一个人所无知的东西好比是圈子的外面。一个人知道的东西越多,这个圈子就越大,同时这个圈子的外面也就越大。也就是说,一个知道得越多,他所知道的无知也就越多。
管理者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自以为是,不能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尤其是不能虚心听取比自己职务低下的人的不同意见。仔细分析我们还会发现,管理者不能做到不耻下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他本身知识不够,不知道自己无知,以为自己什么都行。另外一方面是他越是知道自己的无知,越是没有勇气不耻下问,他担心因为自己的不耻下问会让别人更加认为他无知。也就是说人的高傲和自卑都可能成为一个管理者无法做到不耻下问的原因。
4. 以第三人称写自己勤奋好学的作文400字《勤奋学习的我》
咦,这是谁呀?大大的脑袋,浓密的头发,圆嘟嘟的脸蛋上嵌着一双小小的单眼皮眼睛。嘻嘻,保密!不过,我可以告诉你,他可是一个非常勤奋好学的小朋友哟!不信?那就听我举两个例子吧!
听“滴答滴答”,“沙沙沙”,这是什么声音呀?对,“滴答滴答”是闹钟的声音,可“沙沙沙”又是什么声音呢?让我们一起到他的卧室看看就知道啦!咦,是谁正在伏案书写呀?对,就是他!你看,他现在正坐在椅子上,一笔一画地写着一道阅读题,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题目,笔尖好像一辆无油的汽车,写写停停,这是他在不断地思考!
他不仅勤奋,而且好问。怎么“沙沙沙”的书写声不见了?让我们再去看看吧!原来是他有一道数学题解不出来,正在向妈妈请教呢!妈妈正在耐心地讲解:“93÷3=31,31*12=……”看,他听得多么专心呀!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这到底是谁呀?”对,这就是我,勤奋好学的我。
5. `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作文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我的好朋友小芳,她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她有一双水灵灵的眼睛,一张小巧玲珑的嘴巴,一头乌黑发亮的长发。大家都很喜欢她。
一天,天气特别炎热,真不知道太阳公公生了哪门子气。把心中的怒火全洒给大地。我撑着太阳伞急冲冲地来的小芳家门口,大声的叫:“小芳,我来了。”没想到居然没人理我。我又重复了一遍,她妈妈走了出来,说:“她在房里,进去看看吧!”我马上跑了了进去,只见她就像一只小猫盯着老鼠一样看着那本书,,一动也不动。我走过去跟她说:“小芳,我们去游泳吧。”她理也不理我。我又重复了一遍,她才回过神来,说“哎,你什么时候来的,怎么不叫我呀?”“我叫你叫得喉咙都哑了。”我喃喃自语。我大声的说:“我们去游泳吧!”小芳说:“不行,我还没读完呢。”她妈妈走过来说:“是呀,你都看了一上午了,是该放松一下了,况且天气那么热。”小芳在我们的强迫下终于肯去了。
我们拿起泳衣,走在游泳的路上,我们有说有笑。可当我们经过图书馆的时候,小芳笑声没了,我回头一看,呀!小芳不见了。我到处找来找去,终于在图书馆找到了她。她正在那儿津津有味的看书呢······
虽然我们没有去到游泳,但是小芳勤奋学习的举动大大的打动了我。我一定要向小芳学习,做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学生。
6. 聪明好学作文20字我国明朝有个大学问家叫徐文长.他从小聪明过人,上学以后,又勤奋好学,常常受到老师的称赞.有一次,老师想测试一下学生的智力.他让学生拿着两只盛满水的木桶,走过一座贴水面的小竹桥,还不准把鞋底弄湿,看看谁有法做到.一个学生不加思索地拎起两桶水,快步走上竹桥.因为桶里的水很沉,竹桥被压低了,河水漫过了桥面,这个学生的鞋全湿透了.大家一看,都不敢再试了.徐文长想了想说:“老师,让我来试试.”只见他把两只盛满水的木桶,放在桥两边的河水里,用手牵着桶上的绳子,轻松地走过了竹桥,鞋一点也没有沾湿.大家一致赞叹:徐文长真聪明!1.那个学生做之前,先动脑想了没有?从哪个词看得出?2.那个学生的鞋为什么全湿了?3.你觉的文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1、没有,从“不加思索”可以看出.2、因为桶里的水很沉,竹桥被压低了,河水漫过了桥面,所以那个学生的鞋全湿了.3、徐文长是个聪明、做事情深思熟虑,注重方法,稳重的人。
7. 关于勤奋好学的作文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匡衡家穷买不起书。同乡有个富翁家中藏书很丰富。匡衡就去他家做工,却不收分文工钱。富翁感到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匡衡说:“我不想要工钱,只希望您能把家中的书都借给我读,我可就很心满意足了。”富翁听了,被他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从此,匡衡就有了极好的读书机会。史书上说,匡衡精力充沛,超越常人,富翁家的丰富的藏书,加上匡衡本人的勤奋努力,终于把他造就成为一位知识学问渊博的学者。当时的读书人中甚至流传着这么几句口碑:“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没有人能解说《诗经》,匡衡恰好来了;匡衡给大家解说了《诗经》的疑义,大家开心得都笑起来)。”可见他声誉很高。当时,许多读书人都拜他为师,跟他学习。
汉元帝的时候,张衡受推荐被朝廷任命为郎中,再升为博士,给事中。这时先后发生了日蚀和地震,汉元帝心中惶恐,怕是上天降下的灾殃警兆,就向大臣们咨询政治的得失。匡衡上奏,列举历史事实说明天象只是一种大然的阴阳变化,祸福全在于人的作为,人类社会的风气,更在于朝廷的教化倡导和影响。因而皇上应当裁减宫廷的费用,亲近忠臣正人,疏远佞臣小人,选拔贤材,开放方路接纳忠谏,等等。汉远帝很赞赏匡衡的见识,提升他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汉元帝庞爱傅昭仪和她的儿子定陶王超过了皇后和太子。匡衡对此提出了恳切的规劝,透彻地剖析“正家而天下定”的道理,要防止招致国家的祸乱。匡衡在朝廷中参议大政,引经据典,阐明法理道义,很受赞赏,由此升任为光禄勋、御史大夫,后来又升来丞相,封为乐安侯。
汉元帝时,宦官中书令石显专权,排挤陷害贤良。匡衡也害怕他,不敢指摘。汉元帝去世之后,汉成帝即位,匡衡和御史大夫甄谭联手弹劾石显,揭露他和党羽的种种罪恶。石显和爪牙都受到应有的惩办。但朝中大臣也有人认为,匡衡身为辅政大臣,早年不及时参奏揭发,却阿谀曲从,没有尽到责任,对他提出弹劾。匡衡也自感惭愧,一再请求辞职,后来终于因多占封地的事被罢了官。
后人根据匡衡的故事,概括出一句成语“凿壁偷光”,形容勤奋好学。
8. 勤奋好学的作文刚上小学的时候,我总认为学习是为了爸爸、妈妈。
上课常常不认真听讲;作业任务观念,总是马马虎虎完成,甚至经常会有逃学的念头,认为学习简直就是虚度光阴,不如天天玩来得痛快。后来,在老师的教育下,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知识就越来越丰富,对学习也就越来越感兴趣,也越来越觉得时间的宝贵,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正如俗话所说:“时间给勤奋者留下智慧和力量,给懒惰者留下空虚和懊悔。”我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宋朝有个人,名叫陈正之。
他患有先天性智力发育不良症,看上去呆头呆脑,记性也很不好。陈正之进学堂后,老师教大家一篇简短易学的文章,其他同学很快就学会了,而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张冠李戴,勉勉强强地读出来。
因此,陈正之常被同学们讥笑,被老师训斥。可陈正之并不灰心,想出了一个以勤补拙的好办法。
学习时,别人读一遍,他就读3遍、4遍,9遍、10便;别人用一个时辰读书,他就用上几个时辰埋头苦读,坚持一句一句地读,一字一字地记,从不间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陈正之坚持不懈地努力,养成了锲而不舍的好习惯。
终于成为我国宋朝一位著名的博学之士。还有这么一个故事:南北朝时,济阳考城有位学子叫江淹,人称江郎。
他出身贫苦,自幼立下大志,要发愤读书,改换门庭。江郎一方面挖野菜养活母亲和自己,一方面刻苦攻读。
他的笔头竟然像有神力驱使般,写出一手好文章来,震惊了四方。齐国君王发现了这个奇才,先后有高帝和武帝都重用江淹,让他持续做了多年光禄大夫。
做高官后,江淹不再刻苦读书,忘记了当年的贫苦,更不接触黎民百姓,沉迷于富裕的官宦生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不仅官做不好,连文章也变得空洞乏味,愈来愈糟。
读了这两篇故事后,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就算你是一个最聪明的人,但如果不勤奋学习终究还会一无是处;就算你不是很聪明,只要努力学习,一样会有不一般的收获。鲁迅先生说过:“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份劳动就有一份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有可能创造出来。”
是啊!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我们正应该向古人陈正之学习,尽自己的能力去学习,不偷懒。
而不能像江郎那样骄傲自满,终至才尽。我们所处的时代,虽然和古人大不一样了,但是古人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时间老人是公正无私的,赋予每人每天都是24小时。把握时间,奋力进取者,时间将无私地帮助你超越岁月;浪费时间、虚度光阴者,只能吞下失败的苦果。
同学们,让我们和时光赛跑,利用每分每秒学习,长大后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9. 聪明好学的事列写作文孙武出生的当天晚上,同在朝中为官的孙武的祖父孙书和父亲孙凭都赶回家中。
全家上下自主人到仆人都沉浸在无比喜悦的氛围之中。孙书望着襁褓中的孙儿,真希望他快快长大,继承和发扬将门武业,报效国家。
孙书决定给孙儿取名为“武”,孙凭完全赞同。武的字形由“止”“戈”两字组成,能止戈才是武。
古兵书上说“武有七德”,即武力可以用来禁止 *** ,消灭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百姓,协和大众和丰富财物。孙书还给孙儿取了个字,叫“长卿”。
“卿”在当时为朝中的大官,与大夫同列。孙书为齐大夫,孙凭为齐卿。
他们希望孙儿将来也能象他们一样,在朝中为官,成为国家栋梁。事情果真象他们所希望的那样,随着孙武的长大,逐渐显现出对军事的爱好和特有的天赋。
也许是自幼受到将门家庭的熏陶,孙武自幼聪慧睿智,机敏过人,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富有创见,而且特别尚武。每当孙书、孙凭自朝中回到家里,孙武总缠着他们,让他们给他讲故事。
他特别喜欢听打仗的故事,而且百听不厌。时间一长,在一旁侍候孙武的奴仆、家丁也都学会了。
于是,当祖父和父亲不在家时,孙武就缠着他们给他讲。 除了听故事,孙武还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尤其是兵书。
孙家是一个祖祖辈辈都精通军事的贵族世家,家中收藏的兵书非常多。《黄帝兵书》、《太公兵法》、《风后渥奇经》、《易经卜兵》、《军志》、《军政》、《军礼》、《令典》、《周书》、《老子兵录》、《尚书兵纪》、《管子兵法》及上自黄帝、夏、商、周,下到春秋早、中期有关战争的许多竹简,塞满了阁楼。
孙武就喜欢爬上阁楼,把写满字的竹简拿下来翻看。有不明白的问题就请教家聘的老师,甚至直接找祖父、父亲问个明白。
有一次,孙武读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他就跑去问老师:“先生,祀是什么?戎是什么?” 老师想今天孙武问的问题倒是简单,于是随口说:“祀是祭祀,戎是兵戎。” 孙武接着问:“祭祀是种精神的寄托,怎么能和兵戎相提并论为国家的大事呢?” 老师顿觉奇异,一时答不出来。
孙武接着说:“只有兵,才是国家的大事,君臣不可不察的大事。”孙武长到8岁,被送进“庠序”( *** 办的正规学校)接受系统的基础知识教育。
当时,“五教”、“六学”是“庠序”的主修课程。“五教”是指五种道德的教育,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六学”是指六种基本科目的学习,即礼、乐、射、御、书、数。少年孙武天资聪明,对那些艰涩繁杂的“五教”以及规定的文化基础课,看三两遍就能熟记于心。
往往其他同学还在埋头苦读,他早已记熟,跑到外面玩去了。有一次,老师以为他贪玩,把他叫回去准备责罚一顿。
责罚是要有理由的,老师就把刚刚学过的一段课文向他提问,孙武对答如流。老师找不出责罚的理由,只好作罢。
久而久之,老师感觉这孩子有不同常人的天赋,将来必成大器。于是教育孙武也就更加用心了。
在所有的课程中,孙武最感兴趣的是“六学”中的“射”和“御”。在“射”、“御”的第一节课上,老师先给学生讲解了“射”、“御”的基本内容及学习“射”、“御”的意义。
“射”和“御”既是战场拼杀的基本技能,也是齐国社会竞技活动的主要项目。在齐国,每年的九月,都要举办一次全民“射”、“御”逐赛,是国家选将取才的重要形式,也是有志之士展现自我,步入仕途的绝佳良机。
接下来,老师还重点讲解了齐国自古就有的“尚武”之风。约在夏商之际,或更早一些,齐地的夷人就以善射而闻名遐迩。
夷人的“夷”字就是“大”(像正面伸臂的人形)的身上挎着“弓”组成的象形字。神话传说中,东夷的英雄是羿。
他用弓箭驯服了十个太阳,同时射瞎了黄河(河伯)的眼睛。他还射死封豕长蛇,并在青丘(古钜淀湖一带)把猛禽“大风”射死,为民除害。
人们尊称他为“后羿”。殷商时期,齐地的英雄蜚廉“以才力事殷纣(《史记·秦本记》),一生非战即斗,最后战死在海边上(蜚廉冢在今广饶县城东)。
后来,姜子牙辅佐周文王灭商,被封于齐,建立齐国,尚武风俗得以承袭,并发扬光大。这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太公受封之日曾得到周王室赋予的征伐特权,可以代表周王室征讨其他国家,齐国推崇尚武习俗便成为必然。
据史记载,齐国曾多次对莱、杞、奄、阳、谭等小国用兵。二是齐地有发展畜牧业尤其是养马的优越地理环境,养马业在诸侯国中捷足先登,这就为军事装备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自桓公时起,齐国就是各诸侯国中马匹最多的国家。桓公时,一次赠予卫国良马就达300匹。
孙武家所处的青丘地区,就是齐国的养马基地。 由于受尚武思想的影响,齐国从国君到士兵,莫不以勇武为荣。
“射”和“御”,是齐人首练的武技,主要用于长距离的攻击,是军事活动的重要手段。齐人向来以“射”术和“御”术的高低为荣辱,这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要想出仕入相,为国家重用,首先必须练好这两门科目。 在接下来的学习和训练中,孙武对“射”和“御”投入了比其他学生多数倍的努力。
孙武刻苦练习,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很快,孙武就成了掌握这两项技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