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
湖北武汉_湖北武汉肿瘤医院在哪里
tamoadmin 2024-07-09 人已围观
简介1.武汉在哪个省(武汉在哪个省市)2.湖北省武汉市有什么区3.武汉有几个区4.武汉是哪个省的省会5.武汉是什么城市?6.武汉在哪个省7.湖北省武汉市位于哪个省8.武汉是哪个省武汉属于湖北省。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市内交汇,形成了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一江之隔的格局,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港口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武汉作为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心,素有九
1.武汉在哪个省(武汉在哪个省市)
2.湖北省武汉市有什么区
3.武汉有几个区
4.武汉是哪个省的省会
5.武汉是什么城市?
6.武汉在哪个省
7.湖北省武汉市位于哪个省
8.武汉是哪个省
武汉属于湖北省。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市内交汇,形成了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一江之隔的格局,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港口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武汉作为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心,素有九省通衢、中国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之称。其高铁网络辐射大半个中国,是华中地区唯一可以直飞五大洲的城市。
扩展数据:
武汉河流、湖泊和港口纵横交错。长江和汉水在市中心汇合,接受南北支流汇入汇流。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镶嵌在河流两岸,形成湖泊和沼泽水网。
武汉年平均气温15.8℃-17.5℃,极端最高气温41.3℃,极端最低气温-18.1℃。全年无霜期一般为211-272天,日照总时数为1810-2100小时,年总辐射为104大卡/平方厘米-113大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为1150-1450毫米,降雨量集中在每年的6-8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0%。
武汉在哪个省(武汉在哪个省市)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武汉市下辖13个市辖区。江岸区、江汉区、_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武汉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和汉水在这里汇合。其地理位置为北纬29° 58′—31° 22′,东经113° 41′—115° 05′。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国的盘龙城遗址已有3500年的历史。意义武汉,自古又称江城,辖13个城区和3个国家级开发区,面积8467平方公里。境内有数百座山,166个湖,占全市面积的四分之一,构成了别具特色的滨江湖滨水生态环境。
湖北省武汉市有什么区
武汉在湖北省,是湖北省的省会,全市下辖13个区,总面积8569.1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121.2万人。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其自然风光独特,四季气候分明,风景名胜众多,有黄鹤楼公园、东湖风景区等。
武汉在湖北省
武汉属于湖北省,是湖北省的省会,是中部六省唯一的省副级市,特大城市,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全市下辖13个区,总面积8569.1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121.2万人。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城中交汇,形成武汉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室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武汉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每年举办武汉国际旅游节,其自然风光独特,四季气候分明,风景名胜众多。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有黄鹤楼公园、东湖风景区、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武汉革命博物馆、木兰天池等。
武汉有几个区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武汉市下辖13个市辖区。江岸区、江汉区、_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武汉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和汉水在这里汇合。其地理位置为北纬29° 58′—31° 22′,东经113° 41′—115° 05′。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国的盘龙城遗址已有3500年的历史。意义武汉,自古又称江城,辖13个城区和3个国家级开发区,面积8467平方公里。境内有数百座山,166个湖,占全市面积的四分之一,构成了别具特色的滨江湖滨水生态环境。
武汉是哪个省的省会
截止到2021年,武汉市共有有13个区。七个中心城区:江汉区、江岸区、_口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汉阳区。六个郊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蔡甸区、汉南区、东西湖区。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湖北省省会,有“九省通衢”之称。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科教基地,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境内盘龙城遗址有3500年历史,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发祥地。2021年4月16日,武汉获评十佳数字阅读城市。
武汉是什么城市?
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
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截至2021年末,全市下辖13个区,总面积8569.1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364.89万人。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自春秋战国以来,武汉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元代成为湖广行省省治;明清时期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天下四聚”之一。
武汉的位置区域武汉市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地理位置为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在平面直角坐标上,东西最大横距134千米,南北最大纵距约155千米。
武汉的最东边在新洲区徐古街将军山村、最西边在蔡甸区侏儒山街国光村、最南边在江夏区湖泗街均堡村、最北边在黄陂区蔡店街李冲村。截至2019年末,武汉市土地面积8569.15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812.39平方千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 武汉
武汉在哪个省
武汉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和古籍记载,远在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市郊黄陂区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都邑,保存完整,也是迄今为止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唯一一座商代古城。周初属鄂国,秦属南郡,西汉属江夏郡。东汉以后,江北先后置沌阳县(公元25年)、石阳县(三国时期)、曲阳县(公元280年)、曲陵县(公元305年)、汉津县(公元597年)、汉阳县(公元606年)。江南先后置沙羡县(公元25年)、汝南县(公元378年)、江夏县(公元589年)。 武昌之名,源于孙权以鄂城为都时,改其名为武昌,寓"因武而昌"之意。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江夏郡为武昌郡,治所在江夏县,即今武昌城区。江北有汉阳,故有"双城"之称(元代诗人余阙诗)。"武汉"一词,在明代《重修晴川阁记》中,即有出现。至清代,曾国藩、胡林翼等在信札中,更是经常使用。由于明代以后,汉阳县所属之夏口镇商业发达,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首,又有"楚中第一繁盛处"之称。故双城演变为三镇,亦有"武阳夏"的说法。1898年,张之洞奏请将阳夏分治获准,1899年,夏口从汉阳县治下划出,成立夏口厅。而夏口开始有县的建制,是在民国元年(1912年)。然市民习惯称夏口为汉口,故"武汉"之名顺理成章成为三镇的统称,因武昌、汉阳、汉口皆有一字在其中。 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后,先后建立汉口市政委员会、武昌市政厅和汉阳市政委员会,12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宣布"确立国都,以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大区域作为'京兆区',定名为武汉", 1949年5月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三国时期,武汉是魏、蜀、吴三方鏖战地。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汉口正式开埠对外通商,至1889年英、德、俄、法、日5国先后在汉口开辟租界。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创办近代工厂,兴建新式学堂,修筑铁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辛亥革命首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1921年夏,董必武、陈潭秋作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参加中国***第一次代表大会。1923年2月4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武汉江岸车站成为罢工总指挥部所在地,2月7日罢工失败后,林祥谦、施洋等工人运动领袖在汉就义。1926年12月,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1927年2月7日,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办,由毛泽东主持,恽代英、瞿秋白、李立三等都曾来校执教。1927年2月19日,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2月南京沦陷后,武汉曾一度成为全面抗战的指挥中心,国民政府在武汉周围组织了规模巨大的武汉保卫战。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武汉光复,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 历史沿革 武汉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和古籍记载,远在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市郊黄陂区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都邑,保存完整,也是迄今为止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唯一一座商代古城。周初属鄂国,秦属南郡,西汉属江夏郡。东汉以后,江北先后置沌阳县(公元25年)、石阳县(三国时期)、曲阳县(公元280年)、曲陵县(公元305年)、汉津县(公元597年)、汉阳县(公元606年)。江南先后置沙羡县(公元25年)、汝南县(公元378年)、江夏县(公元589年)。 “武汉”的由来 武昌之名,源于孙权以鄂城为都时,改其名为武昌,寓"因武而昌"之意。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江夏郡为武昌郡,治所在江夏县,即今武昌城区。江北有汉阳,故有"双城"之称(元代诗人余阙诗)。"武汉"一词,在明代《重修晴川阁记》中,即有出现。至清代,曾国藩、胡林翼等在信札中,更是经常使用。由于明代以后,汉阳县所属之夏口镇商业发达,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首,又有"楚中第一繁盛处"之称。故双城演变为三镇,亦有"武阳夏"的说法。1898年,张之洞奏请将阳夏分治获准,1899年,夏口从汉阳县治下划出,成立夏口厅。而夏口开始有县的建制,是在民国元年(1912年)。然市民习惯称夏口为汉口,故"武汉"之名顺理成章成为三镇的统称,因武昌、汉阳、汉口皆有一字在其中。 近代史上的武汉 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后,先后建立汉口市政委员会、武昌市政厅和汉阳市政委员会,12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宣布"确立国都,以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大区域作为'京兆区',定名为武汉", 1949年5月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重大事件概要 三国时期,武汉是魏、蜀、吴三方鏖战地。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汉口正式开埠对外通商,至1889年英、德、俄、法、日5国先后在汉口开辟租界。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创办近代工厂,兴建新式学堂,修筑铁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辛亥革命首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1921年夏,董必武、陈潭秋作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参加中国***第一次代表大会。1923年2月4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武汉江岸车站成为罢工总指挥部所在地,2月7日罢工失败后,林祥谦、施洋等工人运动领袖在汉就义。1926年12月,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1927年2月7日,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办,由毛泽东主持,恽代英、瞿秋白、李立三等都曾来校执教。1927年2月19日,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2月南京沦陷后,武汉曾一度成为全面抗战的指挥中心,国民政府在武汉周围组织了规模巨大的武汉保卫战。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武汉光复,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 历史人物 作为"九省总汇之通衢"的武汉,可谓群贤毕至、才俊荟萃。 先古以来,孙权江夏筑城、岳飞屯兵武昌、崔颢黄鹤楼题诗等先贤足迹至今千古传诵。明末抗击后金统帅熊廷弼修江堤,造福人民。特别是进入近代史后,辛亥首义地武汉,产生了刘静庵、黄兴、孙武、蒋翊武等一批革命志士;张之洞治鄂兴办工厂,开创了中国乃至东亚领先的现代工业先河;特定的土壤,培育了大批文化名人,如: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地质学家李四光、文学家闻一多、哲学家熊十力等等数不胜数。 本世纪三大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都不止一次到过武汉,在史书上留下光辉篇章。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1894年、1912年两度来汉,对辛亥首义的武汉给予了"武汉一呼,天下响应","民国开创,武汉实为首功"的高度评价。在他编制的《建国方略》等巨著中,曾为武汉专门作出建设规划。伟大领袖毛泽东曾在武昌农讲所、"八七"会址、东湖梅园等留下历史性脚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等诗词手迹,炳蔚江城;17次在汉畅游长江的实践更深深地激励着武汉人民奋勇前进。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巨轮加速前进,1992年初南巡首站抵达武汉,发表了"发展是硬道理"著名论断,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又一个春天。 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豪迈步伐,武汉已经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工业重镇、商品贸易中心、交通枢钮和教育、科研基地。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文化名城更添活力。 在这跨世纪的交替中,武汉人正以改革者的魄力和创新者的勇气,锐意进取,再创辉煌。为把武汉建设成为中国钢铁、汽车、高新技术三大产业基地和金融、流通、运输、信息、科教五大聚散中心,塑造并充分展示开放式、多功能、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奕奕风采而团结奋斗。 武汉的城市文明可追溯到3500年前的盘龙城。 盘龙城位于现在黄陂县境内,是在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商代古城。在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地区长期隶属楚国,楚文化也因此成为今日武汉文化的渊薮。武汉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水运,历来就是商贸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十八世纪的汉口,是中国四大名镇之一。1861年开埠后,汉口成为当时中国内陆最大的通商口岸。1911年,武昌城上空响起辛亥革命第一枪,由此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帝王统治,翻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
湖北省武汉市位于哪个省
武汉在湖北省。
武汉市,简称汉,别称江城,是特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截至2021年,全市下辖13个区,总面积8569.1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364.89万人,城镇人口1154.15万人,城镇化率84.56%。
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是国际湿地城市,市内江河纵横、百湖密布,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四分之一。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长江与汉江在此交汇,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是全国重要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中国经济地理中心、全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是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中部崛起战略支点。
武汉介绍
武汉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常年雨量丰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光热同季、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等特点。武汉年平均气温15.8℃~17.5℃,极端最高气温41.3℃(1934年8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8.1℃(1977年1月30日)。
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0小时~2100小时,年降水量1150毫米~145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8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0%左右。武汉市江河纵横,河港沟渠交织,湖泊库塘星布,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从市区两侧汇入长江,形成以长江为干流的庞大水网,水资源丰富。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武汉市
武汉是哪个省
湖北省武汉市
归元寺
晴川阁
黄鹤楼
古琴台
黄鹤楼
武汉,简称“汉”,俗称“江城”,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也是湖北省省会。地理位置为北纬29?58'~31?22′,东经113?41'~115?05'。在平面直角坐标上,武汉市东西最大横距132.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约154千米,形如一只自西向东翩翩起舞的彩蝶。
2013年,市辖江岸、江汉、_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蔡甸、江夏、黄陂、新洲、东西湖、汉南13个行政区及武汉经济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化学工业区和武汉新港等5个功能区。区下辖149个街道办事处、5个镇、3个乡。全市群众自治组织3211个,其中社区居民委员会1293个,村民委员会1918个。全市辖区面积8494.4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534.3平方公里。至年末,武汉市户籍总人口为822.1万人,其中,男性420.7万人,女性401.4万人;农业人口266.2万人,非农业人口555.6万人,户口待定人口3000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3‰,人口死亡率5.0‰;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上年的5.2‰上升到6.3‰。
2013年,武汉市完成生产总值905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5.4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4396.2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增加值4319.7亿元,增长10.0%。一、二、三产业比重由上年的3.8:48.3:47.9调整为3.7:48.6:47.7。从2010年至2013年,生产总值连年跨上新台阶,连续突破5000亿元、6000亿元、8000亿元和9000亿元,充分发挥了武汉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作用。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加。2013年,武汉市完成农业总产值530.3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种植业产值305.1亿元,增长8.5%;林业产值6.6亿元,增长22.9%;畜牧业产值118.7亿元,下降2.4%;渔业产值83.7亿元,增长0.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6.3亿元,增长6.2%。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2.25万公顷,减少7000公顷,下降3.0%;棉花种植面积2.63万公顷,与上年持平;油料种植面积8.95万公顷,减少4100公顷,下降4.4%;蔬菜种植面积16.94万公顷,增加6300公顷,增长3.9%。全年粮食产量126.9万吨,增长0.8%;棉花产量3.3万吨,增长35.1%;油料产量18.7万吨,增长3.6%;蔬菜产量688.1万吨,增长4.0%;生猪出栏308.2万头,增长3.3%;家禽出笼5802.1万只,增长4.5%;禽蛋产量21.5万吨,增长4.5%;牛奶产量7.1万吨,增长6.7%;水产品产量49.0万吨,增长4.6%。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集聚能力持续增强。2013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1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394.1亿元,增长18.0%,其中,制造业产值增长19.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产值增长6.4%。至年末,全市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64个。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14个,过10亿元的企业105个。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全年11大工业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19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8.1%,6个工业行业产值超1000亿元,其中,汽车及零部件产值2069.6亿元,装备制造产值1480.1亿元,电子信息产值1419.0亿元,食品烟草产值1210.2亿元,能源及环保产值1005.0亿元,钢铁及深加工产值1003.2亿元。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167.32亿元,增长21.5%,其中,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806.0亿元,增长20.0%;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361.3亿元,增长22.7%。
交通建设成效明显,综合交通体系日臻完善。全年交通客货运输换算周转量3342.3亿吨千米,比上年增长11.0%。全社会货运量44528.8万吨,增长4.9%;货物周转量2556亿吨千米,增长9.9%。全社会客运量29620.3万人,增长7.7%;旅客周转量1011.8亿人千米,增长12.8%。全市民用航线245条,2013年增加41条,其中,国际航线25条,2013年增加5条;国内航线220条,2013年增加36条。通达国内城市和地区85个,通航国家和地区11个。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1570.6万人,增长12.3%;全市货邮吞吐量13万吨,增长1.0%。公路通车里程14022.7千米,增长5.1%,其中等级公路13717.6千米。在等级公路中,高速公路617.4千米。公路路网密度174.7千米/百平方千米,增长5.1%。全市汽车拥有量132.1万辆,增长19.5%,其中小型汽车110.7万辆,增长23.7%。在小型汽车中,私人小汽车94.8万辆,增长24.7%。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64.4亿元,增长2.4%。移动电话3G用户达487万户,增长52.3%。互联网宽带用户369万户,增长16.1%。光纤入户数233.4万户,增长16.5%。
财政实力持续增强。2013年,武汉市实现公共财政总收入17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地方公共财政收入978.5亿元,增长18.1%,其中,税收收入793.5亿元,增长19.0%;非税收入185.0亿元,增长14.3%。区域金融中心地位不断提升。2013年末,武汉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4915.7亿元,比年初增加1781.0亿元,增长13.6%,其中个人存款5421.8亿元,增加691.4亿元,增长14.6%。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2803.9亿元,增加1337.0亿元,增长11.7%。境内贷款中,短期贷款3679.4亿元,增加598.6亿元,增长19.4%;中长期贷款8332.9亿元,增加682.5亿元,增长8.9%。个人消费贷款1722.6亿元,增加214.8亿元,增长14.2%,其中,个人住房贷款1429.6亿元,增加196.9亿元,增长16.0%;个人购车贷款93.7亿元,增加37.4亿元,增长66.4%。总部设在武汉的金融机构达16个。在武汉设立或正筹建后台服务中心的金融机构33个,新增6个。全市上市公司累计达58个,其中,境外公司13个,境内公司45个。
商品市场繁荣兴旺。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8.6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2708.0亿元,增长14.0%。按行业分,批发零售业零售额3514.7亿元,增长13.6%;住宿餐饮业零售额363.9亿元,增长7.9%。商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有限额以上商贸企业3018个,增加1076个,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1960个,增加652个,实现销售额9668.6亿元,增长9.0%。全市有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批发零售企业99个,增加25个,实现销售额7575.6亿元,增长11.3%,其中销售额100亿元以上的批发零售企业14个,增加2个,实现销售额5011.0亿元,占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销售额的51.8%。
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702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0%;接待海外旅游者161.4万人次,增长7.0%。实现旅游总收入1690亿元,增长21.1%,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633.4亿元,增长21.7%;国际旅游收入9.1亿美元,增长7.3%。旅游景区39个,其中,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16个,3A级景区12个。旅游星级以上宾馆97个,其中,五星级宾馆14个,四星级宾馆31个,三星级宾馆40个。
会展业蓬勃发展。全年会展业直接收入44.5亿元。全年举办各类展会节事活动618场,其中,展览297场,会议221场。展览总面积25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7%,其中,3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展览15场,增长50%;10万平方米以上的特大型展览6场,增长200%。参展参会客商1102万人次,增长153%。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350.4亿元,以美元计价为21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进口总额608.9亿元,以美元计价为98.1亿美元,增长2.1%;出口总额741.4亿元,以美元计价为119.4亿美元,增长11.1%。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60.3亿美元,增长35.6%;加工贸易出口49.6亿美元,下降10.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4亿美元,增长10.0%。出口国别和地区数189个。口岸货运量761.3万吨,增长16.0%。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2.5亿美元,增长18.1%。新批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数46个,增加2个,增长4.5%。在武汉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200个,新增23个,增长13.0%。世界500强企业累计在武汉投资项目401个,新增45个。全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20.8亿美元,增长15.0%;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361人次,增长11.8%。
基础设施建设保持高强度投入。全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30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武(汉)咸(宁)城际铁路、地铁四号线一期顺利建成投入运营,地铁三号线、四号线二期、六号线、七号线、八号线进入施工阶段,天河机场第三航站楼、天河机场交通中心、天河机场第二通道、长江大道范湖至中南路)、二环线西段、杨泗港快速通道、武汉四环线高速公路、鹦鹉洲长江大桥、江汉六桥、武(汉)深(圳)高速公路等计划投资过25亿元的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2013年,武汉市建成区面积534.3平方千米,比上年增加14平方千米,增长2.7%。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467万吨。全社会用电量437.2亿千瓦时,增长8.4%。供应液化石油气1.2亿立方米,供应天然气14.0亿立方米。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度73.4千米,增加16.5千米,增长29.0%。全市公交线路340条,营运公共汽(电)车7602辆,出租汽车16597辆。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民间投资3502.0亿元,增长35.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8.3%。全年施工项目2650个,增长8.7%;新开工项目1711个,增长1.4%;完工投产项目1370个,增长7.8%。全年固定资产投资5974.5亿元,增长19.1%,其中,第一产业投资13.3亿元,下降23.5%;第二产业投资2266.7亿元,增长33.0%,其中工业投资2258.1亿元,增长32.7%;第三产业投资3694.5亿元,增长12.2%。2013年,武汉房地产开发投资1905.6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其中,住宅开发投资1250.8亿元,增长26.2%;办公楼投资123.7亿元,下降2.2%;商业营业用房投资274.3亿元,增长36.1%;其他投资256.9亿元,增长0.6%。房屋施工面积8545.1万平方米,增长24.5%,其中住宅施工面积6225.8万平方米,增长22.8%。房屋竣工面积679.3万平方米,下降35.4%,其中住宅竣工面积529.7万平方米,下降41.1%。
资源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武汉市拥有公园73个,其中免费开放公园66个。公园绿地面积6622.3公顷,比上年增加395.3公顷,增长6.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5平方米,增加0.6平方米,增长6.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9%,提高0.7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27.4%,提高0.3个百分点。全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2.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5.5万吨,下降2.8%;二氧化硫排放量10.3万吨,下降2.5%;氨氮排放量1.8万吨,下降2.5%;氮氧化物排放量14.9万吨,下降4.2%。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5.1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9分贝。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5%。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市有幼儿园1024所,比上年增加136所,增长15.3%。在园幼儿22.4万人,增加2.1万人,增长10.3%。小学590所,减少8所,下降1.3%,在校学生42.4万人,增加1.1万人,增长2.7%。普通中学369所,减少5所,下降1.3%,在校学生31.4万人,减少1.6万人,下降4.8%。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05所,减少6所,下降5.4%,在校学生9.9万人,减少2.2万人,下降18.2%。普通高等学校80所,增加1所,增长1.3%,在校研究生10.7万人,增长1.0%,在校本科及大专生96.6万人,下降3.8%。全市学前三年教育入学率84.9%,6周岁至11周岁人口入学率100%,12周岁-14周岁人口入学率100%,6周岁至14周岁盲聋哑弱智人口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2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4.63%。
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全市有政府部门所属科学技术研究机构101所,国家重点实验室23个,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3个。全市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62人。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55亿元,比上年增加43亿元,增长20.3%。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2500项,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019项。市级登记科技成果405项,获奖科技成果404项,其中国家奖30项。专利申请25680件,增加1575件,增长6.5%,其中发明专利9735件,增加1664件,增长20.6%。专利授权15901件,增加2203件,增长16.1%,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171件,减少81件,下降2.4%。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件,增加2.2件,增长22.4%。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220.0亿元,增加50.3亿元,增长29.6%。全市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8个,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10个。高新技术企业900个,新增89个,增长11.0%。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604.5亿元,增长2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00.2亿元,增长25.6%。
文化事业繁荣兴旺。全市有市属艺术表演团体机构数8个,全年新排上演剧目22台。全年专业剧团获得国家奖14个,获得省级奖28个。全市有市直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374万册,接待读者332万人次。全年各出版机构出版报纸6.7亿份,出版杂志1000万册。武汉出版社出版图书19类848种1320万册。有市属电视台1座,电视节目11套。市属广播电台1座,广播节目8套,全年制作广播剧8部。
卫生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全市拥有卫生事业机构2764个,比上年末减少9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4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6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5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7个。卫生事业床位数66563张,增加4385张,比上年增长7.1%,其中医院病床55076张。卫生技术人员数72164人,增加4152人,增长6.1%,其中,医生27386人,护师、护士31136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3.3人,拥有医院病床7.1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195人/10万人,儿童免疫接种率99.7%。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9.9%。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拥有体育场馆127个,其中体育馆13个,比上年增加3个,增长30.0%。市属优秀运动员人数55人,发展等级运动员520人。全年举办市级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93次。武汉地区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中获得3枚世界级金牌,5枚国家级金牌。全年体育**销售额12.5亿元。
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2013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21.2元,比上年增长10.2%。人均消费支出20157.3元,增长7.1%,其中食品支出7770.7元,增长3.3%。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4.8平方米,增加1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24.5辆、计算机111.0台、空调器203.6台、移动电话230.3部。2013年,武汉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713.5元,比上年增长13.6%。人均消费支出9127.0元,增长11.8%,其中食品支出3459.1元,增长6.6%。人均居住面积47.8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拥有洗衣机83.3台、计算机36.6台、空调器88.5台、移动电话228.7部。2013年,武汉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368.3万人,比上年增长5.0%,其中在职249.2万人,退休119.1万人。参加职工医疗保险人数381.5万人,参加居民医疗保险人数203.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68.2万人,增长6.7%。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14.6万人,增长7.3%。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19.4万人,增长1.4%。全年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6.3万人,下降2.4%。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7亿元,增长18.8%。农村居民享受低保人数11.9万人,增长9.8%;发放保障金2.1亿元,增长48.3%。全市有社会福利院240个,床位数36597张。武汉地区福利**销售额28.9亿元,增长28.2%。全年筹集社会福利资金2.3亿元,增长6.0%。
2021年5月,武汉市2021中国内地城市资本实力榜第10。
2021年4月,武汉市入选2021首届中国文化百强市。
2021年3月,武汉市名列2021年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名榜第5位。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城市排名发布,武汉市位列第13名。
2021年1月,《2020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出炉,武汉市位列第8名。
2021年1月,2020年中国效率“百高市”名单出炉,武汉市排名第79。
2021年2月,2020年度23座GDP万亿城市排行榜发布,武汉市以GDP15616亿元亿元排名第9。
2020年12月,2020中国城市成长竞争力排行榜发布,武汉市位列第20名。
2020年12月,2020中国最安全城市排行榜发布,武汉市位列第10名。
2020年12月,2020中国最优营商环境城市排行榜发布,武汉市位列第9名。
2020年12月,2020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发布,武汉市位列第15名。
截止2020年12月,全国城市普通高等学校数量排名榜:武汉市排名2位,拥有高校数量83所。
2020年中国省会城市首位度排行榜出炉,武汉市GDP占全省35.95%,位列第7位。
2021年4月,武汉市上榜全国城市休闲和旅游竞争力榜单第16名。
2021年4月,发布的202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城市排名中武汉市以2704.3亿元位居全国第24。
2020年12月,武汉市入选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2020年12月,2020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排行榜发布,武汉市位列第10。
2020年12月,博鳌国际旅游奖宣布获奖名单,武汉市登上2020中国文旅城市品牌传播力排行榜第10位。
2020年11月,中央文明办公布第六届复查确认保留荣誉称号的全国文明城市名单,武汉市入选。
2020年10月,武汉市荣获2020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2020年10月,“2020中国蓝天百强城市榜”出炉,武汉市位列第53名。
2020年9月,华顿经济研究院发布了“2020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武汉市位列第7名。
2020年7月,《中国海关》杂志发布了“2019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榜单,武汉市排行第20名。
2020年7月,《2020全国网红城市排行榜》发布,武汉市位列榜单第4名。
2020年7月,《2020年度中国智能城市排行榜》发布,武汉市位列榜单第7名。
2020年6月,《2019年中国最佳求学城市排行榜》发布,武汉市位列榜单第4名(代表大学:武汉大学)。
2020年,2019年湖北省各市GDP排行榜出炉,武汉市以16223.21位列第1位。
2019年8月,武汉市被确定为第二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区)。
2019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确定武汉市为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
武汉属于湖北省。
武汉市,简称“汉”,别称江城,湖北省辖地级市、省会,副省级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机关驻地。截至2022年末,全市下辖13个区,总面积8569.1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373.90万人。
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在此交汇,形成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四分之一,被评为国际湿地城市。
作为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武汉市气候:
武汉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常年雨量丰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光热同季、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等特点。武汉年平均气温15.8℃~17.5℃,极端最高气温41.3℃(1934年8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8.1℃(1977年1月30日)。
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0小时~2100小时,年总辐射104千卡/平方厘米~113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1150毫米~145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8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0%左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武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