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

无为天气_无为天气预报40天准确

tamoadmin 2024-07-23 人已围观

简介1.《明太祖宝训》全文是什么2.阴阳应象大论详细资料大全3.水浒传1-120每回概括,每回大约100字左右。4.有启示的谚语5.写秋天心情的四字成语6.2022年无为中考科目7.男:下雨糟透 女:下雨好极了。 了。 面对同样的天气,两人的情绪反应为何不同?1. 描写春雨的古诗词(10首) 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和

1.《明太祖宝训》全文是什么

2.阴阳应象大论详细资料大全

3.水浒传1-120每回概括,每回大约100字左右。

4.有启示的谚语

5.写秋天心情的四字成语

6.2022年无为中考科目

7.男:下雨糟透 女:下雨好极了。 了。 面对同样的天气,两人的情绪反应为何不同?

无为天气_无为天气预报40天准确

1. 描写春雨的古诗词(10首)

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和尚《绝句》 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7.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9.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10.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11.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2. 描写春雨的古诗词(10首)

燕方寻故垒,春雨燕脂花,闭门见绿阴,满地菜花吐,归意带风雷。

乐此至乐地。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宋 释祖钦

春雨溟蒙。

举趾事兴耕。

山水图

明 唐寅

绿树含春雨。

景仁思归雨未克行以诗留之

宋 司马光

嘉客念归程。

玉艳亭即事五首

宋 白玉蟾

正月梅花尽。

彩笔不可写。

今朝阴又重,犹有惜春心。

题扇

宋 仇远

欹枕闻春雨。

可人歌扇底。

芦苇江八咏·前野耕云

宋 罗仲舒

春雨鸣布谷。

老农无他求,一饱万事足,滴露匀朝霞,青山护晓烟。

村居

宋 郭仁

移家杨柳湾,泥深未可行,竟亩水云绿,一丝摇晴风,翠发剪还生,天不能遮。

一宵春雨晴,春雨嘉我谷,如丝霡霂时。

春雨

宋 陆游

拥被听春雨。

脚力未穷苍翠,残灯一点春。

忽然杲日当空,春云叆叇,浮云自去来,何处宿长亭,反身外面看。

颂古五十七首

宋 释道昌

把火入牛栏。

如何一霶霈。

春雨吟

宋 邵雍

春雨细如丝,一溪春雨香,万物尽熙熙,

地不能载。

耕钓境

宋 叶茵

一犁足春雨,春雨亦多情,春雨几声寒题画

宋 章甫

一水鸣东西寺,其惟蓑笠翁。

后杂兴

宋 陆游

腊雪瑞我麦,梦魂曾听潺湲,小筑田家坞。

携筇出矶上,何以地行仙,终怜气韵清。

一畦春雨足,蜂已葺华房。

题赵昌木瓜花

宋 范成大

秋风魏瓠实。

题李公麟山庄图其八栖云室

宋 苏辙

石室空无主。

园蔬十咏·韭

宋 刘子翚

肉食嘲三九。

人间春雨足,士膏三月足。

梨花千点白,春雨洗南北山。

吾儿归渐近

3. 描写春雨的古诗词(10首)

题画

宋 章甫

一水鸣东西寺,春雨洗南北山。

脚力未穷苍翠,梦魂曾听潺湲。

耕钓境

宋 叶茵

一犁足春雨,一丝摇晴风。

乐此至乐地,其惟蓑笠翁。

题李公麟山庄图其八栖云室

宋 苏辙

石室空无主,浮云自去来。

人间春雨足,归意带风雷。

景仁思归雨未克行以诗留之

宋 司马光

嘉客念归程,泥深未可行。

今朝阴又重,春雨亦多情。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宋 释祖钦

春雨溟蒙,春云叆叇。

忽然杲日当空,天不能遮,

地不能载。

颂古五十七首

宋 释道昌

把火入牛栏,反身外面看。

梨花千点白,春雨几声寒。

春雨吟

宋 邵雍

春雨细如丝,如丝霡霂时。

如何一霶霈,万物尽熙熙。

芦苇江八咏·前野耕云

宋 罗仲舒

春雨鸣布谷,士膏三月足。

举趾事兴耕,竟亩水云绿。

园蔬十咏·韭

宋 刘子翚

肉食嘲三九,终怜气韵清。

一畦春雨足,翠发剪还生。

村居

宋 郭仁

移家杨柳湾,小筑田家坞。

一宵春雨晴,满地菜花吐。

题赵昌木瓜花

宋 范成大

秋风魏瓠实,春雨燕脂花。

彩笔不可写,滴露匀朝霞。

题扇

宋 仇远

欹枕闻春雨,闭门见绿阴。

可人歌扇底,犹有惜春心。

玉艳亭即事五首

宋 白玉蟾

正月梅花尽,一溪春雨香。

燕方寻故垒,蜂已葺华房。

山水图

明 唐寅

绿树含春雨,青山护晓烟。

携筇出矶上,何以地行仙。

后杂兴

宋 陆游

腊雪瑞我麦,春雨嘉我谷。

老农无他求,一饱万事足。

春雨

宋 陆游

拥被听春雨,残灯一点春。

吾儿归渐近,何处宿长亭?

4. 描写春天的古文,只要古文

1、长安春望唐代:卢纶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春生 一作:春来)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译文东风吹拂,微微春雨洒过青山;登高远望,长安城中房舍叠嶂,草色闲闲。故园就在梦中,可是何时才能归还;冬去春来,江上舟来舟往,又有几人得以还家。

长安城外,河流原野,纵横交错,一直延伸到天边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残阳之中。又有谁理解我这位读书人,生逢乱世,孤身一人,满头白发,形容憔悴,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

2、春怨唐代:刘方平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译文纱窗外的阳光淡去,黄昏渐渐降临;锁闭华屋,无人看见我悲哀的泪痕。庭院空旷寂寞,春天景色行将逝尽;梨花飘落满地,无情无绪把门关紧。

3、春兴唐代: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乡 一作:香)译文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流莺。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甜蜜的思乡梦,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4、次韵陆佥宪元日春晴明代:王守仁城里夕阳城外雪,相将十里异阴晴。也知造物曾何意,底事人心苦未平。

柏府楼台衔倒影,茅茨松竹泻寒声。布衾莫谩愁僵卧,积素还多达曙明。

译文城里有夕阳而城外却下雪,相距十里天气竟不一样。可知道造物主是何心意?莫非人心中的苦难还没有磨平。

御史府的楼台倒影在水中,茅屋松竹流泻出寒冷的信息。有布被不要担心睡觉冻僵,多一点耐心总会等到天明。

5、水龙吟·春恨宋代:陈亮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

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

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翠绡对泪,几多幽怨。

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译文盛开的花丛深处,耸立着高楼,东风从半卷的画帘吹入,令人觉得分外柔软。

春天已经回来,苍翠镀上阡陌,平莎长得娇嫩,垂杨轻轻地飘荡着金线。春日迟迟地催开百花,云烟淡淡地搁住新雨,刚刚感到微寒,忽又稍微和暖。

可恨这繁华似锦的世界,游人还未欣赏,却全都交给了黄莺和飞燕。寂寞时登上高处眺望边远,转向南楼又听一听凄切的归雁。

回想拔下金钗挑斗绿草,牵住青丝勒紧征马,别后已象风云飘流分散。只有丝带还飘荡着芳香,翠绿的薄绸还残留着眼泪,有多少的幽恨愁怨?正在为离愁伤感却又是稀薄的烟雾中透出淡淡的明月,远处传来杜鹃悲切的叫声令人肠断。

5. 写春雨的诗词或诗词名句

春雨:

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7.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9.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10.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11.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带“雨”的诗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6. 有哪些描写春雨的诗句

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清明 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行人路上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饮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绝句南宋·志南和尚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春雨(散文诗)作者:苕子春雨,隽永在杜牧的杏花酒中么?春雨,潇洒在晏几道的琵琶弦上么?整个江南之夜披着蒙蒙雨衣,都染上了春姑娘娇笑的色彩、玲珑的神韵、羞涩的浪漫。

雨衣,那是冬婆婆花了九九八十一天,把苍苍白发纺成片片雪花,又精细地捻成丝丝缕缕编织而成的。渴盼了一冬的小溪,让雨丝温柔了眼波,缓缓开始了青春的流动;干涸了一冬的草地,让雨丝湿润了心扉,盈盈袒露出大自然的神秘;孤寂了一冬的枝头,微微透出了一点粉红,仿佛一声轻唤就能把它摇落;忧郁了一冬的小舟,热切地要跃入春潮的激荡之中……江南春雨呵,温馨如脉脉舒展的多声部抒情乐章,流淌的岁月又载着生命栖息季节的小巢,让你我一起把一帘幽梦轻轻拾起,朦胧成斑斓的迷离。

于是,生命的交响乐团演奏起爱的旋律,圆润的梦呓不再是虚无的幻影,滚烫的心在春的枝头含笑地将雨露承接。江南之夜,一切都悸动起来。

荔枝枝繁叶茂,梢头点缀几点暗红,在雨丝中飘摇欲坠。路旁齐高的灌木舒展其鲜绿的叶子吮吸甘露,叶尖上也垂掉着几颗晶莹的珍珠。

春雨如丝,如烟似雾,忆往昔峥嵘岁月,悲无几时。羡鸿鸪翱翔于蓝天,慕雄鹰搏击于大海。

然无诸葛之智,亦无愚公之志,碌碌无为,殊不知百川东到海何时能复回归之理!春雨如丝,夹风扑面,窗外车流不息,蒙蒙雨间,延伸一条崎岖人生路。背井离乡,为改变现状而努力,为生活而奔波,虽随遇而安,然亦要化燕雀为鸿鸪。

春雨如丝,透过如丝春雨,展望此大千世界之美好神奇,展望鸿鸪之志,定可和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此令人实有把酒临风之意气。

《明太祖宝训》全文是什么

1.描写日月风云的成语

描写日的成语

1. 干云蔽日:干:冲;蔽:遮挡。冲上云霄,挡住太阳。形容树木高大。

2. 壶中日月:旧指道家悠闲清静的无为生活。

3. 竿头日进: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4. 蔓蔓日茂:蔓蔓:形容长久。天长日久,一天天茂盛起来。

5. 计日而待: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描写月的成语

1. 箕风毕雨 古传月亮经过箕星时风多,经过毕星时雨多。指官吏施政应顺应民情

2. 百星不如一月 一百颗星星发出的亮光不如一个月亮发出的光明亮。比喻量多不如质优。

3. 闭月羞花 闭:藏。使月亮躲藏,使花儿羞惭。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4. 春花秋月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5. 戴月披星 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早出晚归,辛勤劳动,或日夜赶路,旅途辛苦。

描写风的成语

1. 春风化雨:适宜于植物生长的风和雨。比喻良好教育的普遍深入,也用来称颂师长的教诲。

2. 风和日丽: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

3. 斜风细雨:斜风:细细微微的小风;细雨:小雨。形容小的风雨。

4. 狂风大作:刮大风,形容风很大。

5. 暴风疾雨:指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

形容云的成语

1. 云消雾散:象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

2. 不知所云:云:说。不知道说的是什么。言语混乱或空洞,令人摸不着头脑。

3. 云龙井蛙:云端的龙,井底的蛙。比喻地位的高下相差极大。

4. 响遏行云:遏:阻止;行云:飘动的云彩。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5. 一鳞一爪: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2.形容日月风云的成语

烈日炎炎——形容夏天阳光强烈。

也可称“赤日炎炎”。例:“烈日炎炎似火烧”。

夏日炎炎——夏天阳光强烈,十分炎热。 骄阳如火——像火一样的阳光。

形容天气非常热。亦作 骄阳似火 皎阳似火——皎:白而亮。

太阳像火一样燃烧。多形容夏日的炎热。

赫赫炎炎——形容炎热炽盛的样子。 炎炎夏日——非常炎热的夏天。

如:炎炎夏日海滩上到处都是戏水的人潮。 炎阳炙人——炙:烤。

指炎热的太阳照射在身上,好像烤火一般热。形容非常酷热。

烈日当空——炎热的太阳高挂天空。形容天气酷热。

近义 火伞高张 狂风烈日——强风猛烈而酷热的天气。如:古代骆驼商队行经戈壁,常需忍受狂风烈日的恶劣天候。

月白风清 2. 月明星稀 3. 月圆花好 4. 月晕而风 5. 月明如水 6. 月盈则食 7. 月满则亏 8. 月缺重圆 9. 月下花前 10. 月黑风高 11. 日月入怀 12. 日月如梭 13. 日居月诸 14. 日就月将 15. 日新月异 16. 日往月来 17. 日省月试 18. 日积月累 19. 春花秋月 20. 晓风残月 21. 晓月残星 22. 水中捉月 23. 流星赶月 24. 田月桑时 25. 花容月貌 26. 年头月尾 27. 松风水月 28. 镜花水月 29. 清风明月 30. 岁月如流 31. 皓月千里 32. 镂月裁云 33. 风月无边 34. 风花雪月 35. 风清月朗 嘲风弄月 风花雪月 日削月朘 日就月将 闭月羞花 月白风清 月明星稀 月圆花好 月晕而风 月明如水 月盈则食 月满则亏 月缺重圆 月下花前 月黑风高 日月入怀 日月如梭 日居月诸 得月较先 近水楼台先得月 月怀一鸡 吟风咏月 月圆花好 月晕而风 月明如水 月缺重圆 月下花前 日居月诸 日新月异 日往月来 日省月试 日积月累 春花秋月 晓风残月 晓月残星 水中捉月 流星赶月 田月桑时 花容月貌 年头月尾 松风水月 镜花水月 岁月如流 皓月千里 镂月裁云 风月无边 风花雪月 风清月朗 文德桥上半边月 兰荷碧月 月下老人 月悬碧空 月落乌啼 月影婆娑 月移花影 月笼轻纱 月色迷离 月出东山 月圆花好 月夕花朝 月出星隐 月上柳梢 日月合壁 明月高照 星月交辉 秋月惨白 星月皎洁 冷月凄风 日月参辰 闭月羞花 满月生辉 新月如钩 六月飞霜 日东月西 日升月恒 猴年马月 成年累月 众星捧月 长年累月 烘云托月 春花秋月 海底捞月 蹉跎岁月 吴牛喘月 嫦娥奔月 穷年累月 经年累月 披星戴月 冰壶秋月 1.成年累月 2.月露风云 3.月旦春秋 月白风清 2. 月明星稀 3. 月圆花好 4. 月晕而风 5. 月明如水 6. 月盈则食 7. 月满则亏 8. 月缺重圆 9. 月下花前 10. 月黑风高 11. 日月入怀 12. 日月如梭 13. 日居月诸 14. 日就月将 15. 日新月异 16. 日往月来 17. 日省月试 18. 日积月累 19. 春花秋月 20. 晓风残月 21. 晓月残星 22. 水中捉月 23. 流星赶月 24. 田月桑时 25. 花容月貌 26. 年头月尾 27. 松风水月 28. 镜花水月 29. 清风明月 30. 岁月如流 31. 皓月千里 32. 镂月裁云 33. 风月无边 34. 风花雪月 35. 风清月朗 嘲风弄月 风花雪月 日削月朘 日就月将 闭月羞花 月白风清 月明星稀 月圆花好 月晕而风 月明如水 月盈则食 月满则亏 月缺重圆 月下花前 月黑风高 日月入怀 日月如梭 日居月诸 得月较先 近水楼台先得月 月怀一鸡 吟风咏月 月圆花好 月晕而风 月明如水 月缺重圆 月下花前 日居月诸 日新月异 日往月来 日省月试 日积月累 春花秋月 晓风残月 晓月残星 水中捉月 流星赶月 田月桑时 花容月貌 年头月尾 松风水月 镜花水月 岁月如流 皓月千里 镂月裁云 风月无边 风花雪月 风清月朗 文德桥上半边月 兰荷碧月 月下老人 月悬碧空 月落乌啼 月影婆娑 月移花影 月笼轻纱 月色迷离 月出东山 月圆花好 月夕花朝 月出星隐 月上柳梢 日月合壁 明月高照 星月交辉 秋月惨白 星月皎洁 冷月凄风 日月参辰 闭月羞花 满月生辉 新月如钩 六月飞霜 日东月西 日升月恒 猴年马月 成年累月 众星捧月 长年累月 烘云托月 春花秋月 海底捞月 蹉跎岁月 吴牛喘月 嫦娥奔月 穷年累月 经年累月 披星戴月 冰壶秋月 1.成年累月 2.月露风云 3.月旦春秋 4.清风明月 花前月下 花好月圆 月白风清 风清月朗 月夕花朝 月黑风高狂风暴雨 斜风细雨 狂风呼啸 寒风凛冽 波谲云诡 宾客如云 蔽日干云 白云苍狗 拨云见日 不知所云 嘲风弄月 风云变幻 浮云蔽日 风云变态 飞云掣电 浮云富贵 风云际会 风云突变 浮云朝露 风云之志 高步云衢 高唱入云 高耸入云 干霄凌云 干云蔽日 过眼烟云 观者如云 黑云压城城欲摧 见日 裂石穿云 镂月裁云 凌云之志 密云不雨 破壁飞去 平步青云 判若云泥 耸入云霄 巫山云雨 响彻云霄 响遏行云 行云流水 闲云野鹤 云程发轫 一鳞半爪 云龙风虎 云龙井蛙 一鳞一爪 云泥殊路 云泥之别 云起龙骧 云屯雾集 云雾迷蒙 游响停云 云消雾散 云兴霞蔚 烟消云散 云烟过眼 烟云过眼 云雨巫山 云中白鹤 青云直上 人云亦云 如坐云雾 耸入云霄 腾云驾雾 彤云密布 雾鬓云鬟 巫山云雨 响彻云霄 响遏行云 行云流水 闲云野鹤 云程发轫 一鳞一爪 云泥殊路 云泥之别 云起龙骧 云屯雾集 云雾迷蒙 游响停云 云消雾散 云兴霞蔚 烟消云散 云烟过眼 烟云过眼 云雨巫山 云中白鹤 游响停云 云消雾散 云兴霞蔚 烟消云散 咏月嘲风 云烟过眼 烟云过眼 云雨巫山 云中白鹤 云蒸霞蔚 朝云暮雨 子曰诗云 壮志凌云。

3.形容日月风云的成语

烈日炎炎——形容夏天阳光强烈。

也可称“赤日炎炎”。例:“烈日炎炎似火烧”。

夏日炎炎——夏天阳光强烈,十分炎热。 骄阳如火——像火一样的阳光。

形容天气非常热。亦作 骄阳似火 皎阳似火——皎:白而亮。

太阳像火一样燃烧。多形容夏日的炎热。

赫赫炎炎——形容炎热炽盛的样子。 炎炎夏日——非常炎热的夏天。

如:炎炎夏日海滩上到处都是戏水的人潮。 炎阳炙人——炙:烤。

指炎热的太阳照射在身上,好像烤火一般热。形容非常酷热。

烈日当空——炎热的太阳高挂天空。形容天气酷热。

近义 火伞高张 狂风烈日——强风猛烈而酷热的天气。如:古代骆驼商队行经戈壁,常需忍受狂风烈日的恶劣天候。

月白风清 2. 月明星稀 3. 月圆花好 4. 月晕而风 5. 月明如水 6. 月盈则食 7. 月满则亏 8. 月缺重圆 9. 月下花前 10. 月黑风高 11. 日月入怀 12. 日月如梭 13. 日居月诸 14. 日就月将 15. 日新月异 16. 日往月来 17. 日省月试 18. 日积月累 19. 春花秋月 20. 晓风残月 21. 晓月残星 22. 水中捉月 23. 流星赶月 24. 田月桑时 25. 花容月貌 26. 年头月尾 27. 松风水月 28. 镜花水月 29. 清风明月 30. 岁月如流 31. 皓月千里 32. 镂月裁云 33. 风月无边 34. 风花雪月 35. 风清月朗 嘲风弄月 风花雪月 日削月朘 日就月将 闭月羞花 月白风清 月明星稀 月圆花好 月晕而风 月明如水 月盈则食 月满则亏 月缺重圆 月下花前 月黑风高 日月入怀 日月如梭 日居月诸 得月较先 近水楼台先得月 月怀一鸡 吟风咏月 月圆花好 月晕而风 月明如水 月缺重圆 月下花前 日居月诸 日新月异 日往月来 日省月试 日积月累 春花秋月 晓风残月 晓月残星 水中捉月 流星赶月 田月桑时 花容月貌 年头月尾 松风水月 镜花水月 岁月如流 皓月千里 镂月裁云 风月无边 风花雪月 风清月朗 文德桥上半边月 兰荷碧月 月下老人 月悬碧空 月落乌啼 月影婆娑 月移花影 月笼轻纱 月色迷离 月出东山 月圆花好 月夕花朝 月出星隐 月上柳梢 日月合壁 明月高照 星月交辉 秋月惨白 星月皎洁 冷月凄风 日月参辰 闭月羞花 满月生辉 新月如钩 六月飞霜 日东月西 日升月恒 猴年马月 成年累月 众星捧月 长年累月 烘云托月 春花秋月 海底捞月 蹉跎岁月 吴牛喘月 嫦娥奔月 穷年累月 经年累月 披星戴月 冰壶秋月 1.成年累月 2.月露风云 3.月旦春秋 月白风清 2. 月明星稀 3. 月圆花好 4. 月晕而风 5. 月明如水 6. 月盈则食 7. 月满则亏 8. 月缺重圆 9. 月下花前 10. 月黑风高 11. 日月入怀 12. 日月如梭 13. 日居月诸 14. 日就月将 15. 日新月异 16. 日往月来 17. 日省月试 18. 日积月累 19. 春花秋月 20. 晓风残月 21. 晓月残星 22. 水中捉月 23. 流星赶月 24. 田月桑时 25. 花容月貌 26. 年头月尾 27. 松风水月 28. 镜花水月 29. 清风明月 30. 岁月如流 31. 皓月千里 32. 镂月裁云 33. 风月无边 34. 风花雪月 35. 风清月朗 嘲风弄月 风花雪月 日削月朘 日就月将 闭月羞花 月白风清 月明星稀 月圆花好 月晕而风 月明如水 月盈则食 月满则亏 月缺重圆 月下花前 月黑风高 日月入怀 日月如梭 日居月诸 得月较先 近水楼台先得月 月怀一鸡 吟风咏月 月圆花好 月晕而风 月明如水 月缺重圆 月下花前 日居月诸 日新月异 日往月来 日省月试 日积月累 春花秋月 晓风残月 晓月残星 水中捉月 流星赶月 田月桑时 花容月貌 年头月尾 松风水月 镜花水月 岁月如流 皓月千里 镂月裁云 风月无边 风花雪月 风清月朗 文德桥上半边月 兰荷碧月 月下老人 月悬碧空 月落乌啼 月影婆娑 月移花影 月笼轻纱 月色迷离 月出东山 月圆花好 月夕花朝 月出星隐 月上柳梢 日月合壁 明月高照 星月交辉 秋月惨白 星月皎洁 冷月凄风 日月参辰 闭月羞花 满月生辉 新月如钩 六月飞霜 日东月西 日升月恒 猴年马月 成年累月 众星捧月 长年累月 烘云托月 春花秋月 海底捞月 蹉跎岁月 吴牛喘月 嫦娥奔月 穷年累月 经年累月 披星戴月 冰壶秋月 1.成年累月 2.月露风云 3.月旦春秋 4.清风明月 花前月下 花好月圆 月白风清 风清月朗 月夕花朝 月黑风高狂风暴雨 斜风细雨 狂风呼啸 寒风凛冽 波谲云诡 宾客如云 蔽日干云 白云苍狗 拨云见日 不知所云 嘲风弄月 风云变幻 浮云蔽日 风云变态 飞云掣电 浮云富贵 风云际会 风云突变 浮云朝露 风云之志 高步云衢 高唱入云 高耸入云 干霄凌云 干云蔽日 过眼烟云 观者如云 黑云压城城欲摧 见日 裂石穿云 镂月裁云 凌云之志 密云不雨 破壁飞去 平步青云 判若云泥 耸入云霄 巫山云雨 响彻云霄 响遏行云 行云流水 闲云野鹤 云程发轫 一鳞半爪 云龙风虎 云龙井蛙 一鳞一爪 云泥殊路 云泥之别 云起龙骧 云屯雾集 云雾迷蒙 游响停云 云消雾散 云兴霞蔚 烟消云散 云烟过眼 烟云过眼 云雨巫山 云中白鹤 青云直上 人云亦云 如坐云雾 耸入云霄 腾云驾雾 彤云密布 雾鬓云鬟 巫山云雨 响彻云霄 响遏行云 行云流水 闲云野鹤 云程发轫 一鳞一爪 云泥殊路 云泥之别 云起龙骧 云屯雾集 云雾迷蒙 游响停云 云消雾散 云兴霞蔚 烟消云散 云烟过眼 烟云过眼 云雨巫山 云中白鹤 游响停云 云消雾散 云兴霞蔚 烟消云散 咏月嘲风 云烟过眼 烟云过眼 云雨巫山 云中白鹤 云蒸霞蔚 朝云暮雨 子曰诗云 壮志凌云。

4.新补充读本中描写日月风云的成语

干云蔽日:干:冲;蔽:遮挡。冲上云霄,挡住太阳。形容树木高大。

春花秋月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戴月披星 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早出晚归,辛勤劳动,或日夜赶路,旅途辛苦。

春风化雨:适宜于植物生长的风和雨。比喻良好教育的普遍深入,也用来称颂师长的教诲。

风和日丽: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

斜风细雨:斜风:细细微微的小风;细雨:小雨。形容小的风雨。

狂风大作:刮大风,形容风很大。

暴风疾雨:指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

云消雾散:象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

响遏行云:遏:阻止;行云:飘动的云彩。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阴阳应象大论详细资料大全

到下面下载:://.baidu/s?wd=%B0%D9%BC%D2%BA%FE1912%CA%C7&pn=10

论治道

戊戌十二月癸巳,辟儒士范祖干、叶仪。既至,祖干持《大学》以进。太祖问:“治道何先?”对曰:“不出乎此书。”太祖命祖干剖析其义,祖干以为帝王之道,自修身齐家以至于治国平天下,必上下四旁均齐方正,使万物各得其所,而后可以言治。太祖曰:“圣人之道,所以为万世法。吾自起兵以来,号令赏罚一有不平,何以服众?夫武定祸乱,文致太平,悉此道也。”甚加礼貌,命二人为咨议。仪以疾辞,祖干亦以亲老辞,太祖皆许之。

丙午三月甲辰,太祖语太史令刘基、起居注王祎曰:“天下兵争,民物创残,今土地渐广,战守有备,治道未究,甚切于心。”基对曰:“战守有备,治道必当有所更革也。”太祖曰:“丧乱之后,法度纵弛,当在更张,使纪纲正而条目举。然必明礼义、正人心、厚风俗以为本也。”祎对曰:“昔汤正桀之乱而修人纪,武王正纣之乱而叙彝伦,王上之言,诚吻合于前古也。”

吴元年十月癸丑,右御史大夫邓愈等各言便宜事。太祖览之,谓愈等曰:“治天下,当先其重且急者,而后及其轻且缓者。今天下初定,所急者衣食,所重者教化。衣食给而民生遂,教化行而习俗美。足衣食者在于劝农桑,明教化者在于兴学校。学校兴,则君子务德;农桑举,则小人务本。如是为治,则不劳而政举矣。今卿辈所言,皆国家之不可阙者,但非所急。卿等国之大臣,于经国之道,庇民之术,尚当为予尽心焉。” 洪武元年正月丁丑,太祖御奉天殿大宴群臣,宴罢,因召君臣谕之曰:“朕本布衣以有天下,实由天命。当群雄初起,所在剽掠,生民惶惶,不保朝夕。朕见其所为非道,心常不然。既而与诸将渡江,驻兵太平,深思爱民安天下之道。自是十有余年,收揽英雄,征伐四克,赖诸将辅佐之功,尊居天位。念天下之广,生民之众,万几方殷,朕中夜寝不安枕,忧悬于心。”御史中丞刘基对曰:“往者四方未定,劳烦圣虑。今四海一家,宜少纾其忧。”太祖曰:“尧、舜圣人,处无为之世,尚且忧之,矧德匪唐虞,治非雍熙,天下之民方脱创残,其得无忧乎?夫处天下者当以天下为忧,处一国者当以一国为忧,处一家者当以一家为忧。且以一身与天下国家言之,身小也,所行不谨,或致颠蹶,所养不道,或生疢疾。况天下国家之重,岂可顷刻而忘警畏耶?

戊寅,太祖谕中书省臣曰:“成周之时,治掌于冢宰,教掌于司徒,礼掌于宗伯,政掌于司马,刑掌于司寇,工掌于司空。故天子总六官,六官总百执事,大小相维,各有攸属,是以事简而政不紊,故治。秦用商鞅,变更古制,法如牛毛,暴其民甚,而民不从,故乱。卿等任居宰辅,当振举大纲,以率百寮,赞朕为治。”

四月丙辰,太祖谓侍臣曰:“吾见史传所书,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败蠹,不可拯救,未尝不为之惋叹。此辈在人主之侧,日见亲信,小心勤劳,如吕强、张承业之徒,岂得无之?但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圣人之深戒。其在宫禁,止可使之供洒扫、给使令、传命令而已,岂宜预政典兵?汉唐之祸,虽曰宦官之罪,亦人主宠爱之使然。向使宦官不得典兵预政,虽欲为乱,其可得乎?”

七月辛巳,太祖与侍臣论及创业之难,太祖曰:“朕赖将帅之力,扫除祸乱,以成大业。今四海渐平,朕岂不欲休养以自娱?然所畏者天,所惧者民。苟所为一有不当,上违天意,下失民心,驯致其极,而天恶人怨,未有不危亡者矣。朕每念及之,中心惕然。” 十月己卯,民有告富人谋反者。命御史台臣、刑部勘问,皆不实。台臣言:“告者事在赦前,宜编戍远方。”刑部言:“当抵罪。”太祖以问秦裕伯,对曰:“元时凡告谋反不实者,罪止杖一百,以开来告之路。”太祖曰:“不然。奸徒若不抵罪,天下善人为所诬多矣。自今凡告谋反不实者,抵罪。有司著为令。”

洪武二年正月庚子,太祖御奉天门,召元之旧臣问其政事得失。马翼对曰:“元有天下,以宽得之,亦以宽失之。”太祖曰:“以宽得之,则闻之矣。以宽失之,则未之闻也。夫步急则踬,弦急则绝,民急则乱。居上之道,正当用宽。但云宽则得众,不云宽之失也。元季君臣耽于逸乐,循至沦亡,其失在于纵,元实非宽也。大抵圣王之道,宽而有制,不以废弃为宽;简而有节,不以任易为简。施之适中,则无弊矣。”

洪武四年六月庚戌,太祖御奉天门,谓吏部尚书詹同曰:“论行事于目前,不若鉴之往古。卿儒者,宜知古先帝王为治之道,试为朕言之。”同对曰:“古先帝王之治,无过于唐虞、三代可以为法也。”太祖曰:“三代而上,治本于心;三代而下,治由于法。本于心者,道德仁义,其用为无穷;由乎法者,权谋术数,其用盖有时而穷。然为治者,违乎道德仁义,必入乎权谋术数。甚矣,择术不可不慎也。”

洪武十一年三月壬午,太祖谓礼部臣曰:“《周书》有言:人无于水鉴,当于民监。人君深居独处,能明见万里者,良由兼听广览,以达民情。胡元之世,政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多昏蔽,是致民情不通,寻至大乱,深可为戒。大抵民情幽隐,猝难毕达。苟忽而不究,天下离合之机系焉,甚可畏也。所以古人通耳目于外,监得失于民,有见于此矣。尔礼部其定奏式,申明天下。”

洪武十二年三月己巳,太祖与礼部尚书朱梦炎论治民之道。太祖曰:“君之于民,犹心于百体,心得其养,不为*邪所干,则百体皆顺令矣。苟无所养,为众邪所攻,则百病生焉。为君者能亲君子、远小人,朝夕纳诲,以辅其德,则政教修而恩泽布人,固有不言而信、不令而从者矣。若惑于憸壬,荒于酒色,必怠于政事,则君德乖而民心离矣,天下安得而治?”梦炎对曰:“陛下所谕甚切,实帝王为治之要。”

十一月己亥,太祖御奉天门视朝毕,顾谓翰林待制吴沉曰:“人主治天下,进贤纳谏,二者甚切要事也。”沉对曰:“诚如圣谕。但求之于古,能行者亦鲜。是以乱日常多,治日常少。”太祖曰:“使其真知贤者能兴其国,何有不好?真知谏者在于患己,何有不纳?唯其知之不真,是以于己难入。若诚能好贤,则不待招徕,而贤者自至;诚能纳谏,则不待旌赏,而谏者必来。”沉对曰:“陛下此言,诚国家兴治之要。”

洪武十三年六月庚申朔,太祖谓侍臣曰:“人主能清心寡欲,常不忘博施济众之意,庶几民被其泽。”侍臣对曰:“陛下此心,即天地之心也。惟人主之心无欲,故能明断万事。万事理,则天下生民受其福。”太祖曰:“人之不能明断者,诚以欲害之也。然明断亦不以急遽苛察为能。苟见有未至,反损人君之明。求之太过,则亏人君之量。”

洪武十四年十一月乙巳,苏州府民有上治安六策者。太祖览之,以示近臣曰:“此人有忠君爱国之心,但于理道未明耳。盖人主之心,当以爱物为主;治国之道,当以用贤为先。致治在得人,不专恃法。今此人首言用法,不知务矣。”

洪武十七年三月甲辰,太祖谕侍臣曰:“天下无难治,惟君臣同心一德,则庶事理而兆民安矣。唐虞三代之时,君臣同心一德,故能致雍熙太和之盛。后世庸主,治不师古,君臣之间动相猜疑,以致上下相隔,情意不孚。君有所为,而臣违之,臣有所论,而君拂之。如此欲臻至治,何可得也?朕今简用贤能,以任天下之政,思与卿等同心一德,协于政治,以康济斯民。卿等勉之,以副朕怀。”群臣皆顿首谢。

七月戊戌,太祖御东阁,翰林待诏朱善等侍。太祖曰:“人君能以天下之好恶为好恶,则公;以天下之智识为智识,则明。”又曰:“人之常情,多矜以能,多言人过。君子则不然。扬人之善,不矜己之善;贷人之过,不贷己之过。”又曰:“万事不可以耳目察,惟虚心以应之;万方不可以智力服,惟诚心以待之。”善等顿首称善。

八月丙寅朔,太祖谓廷臣曰:“治天下者,不尽人之财,使人有余财;不尽人之力,使人有余力。斯二者,人皆知之。至于不尽人之情,使人得以适其情,人或未知也。夫使人得以适其情者,不以吾之所欲而妨人之所欲。盖求竭吾之所欲者,所求必得而所禁必行。如此,则人有不堪。于是求有所不得,禁有所不止,则下之奉上者其情竭,而上之待下者其情疏矣。上下之情乖,而国欲治者,未之有也。”

十一月乙丑,太祖御东阁,从容谓侍臣曰:“责难之辞,人所难受,明君受之,为无难;谄谀之语,人所易从,昏主信之,为易入。朕观唐虞君臣赓歌责难之际,气象雍容,后世以谄谀相劝,如陈后主、江总辈污濊简策,贻讥千古,此诚可为戒。”右春坊右赞善董伦对曰:“诚如陛下所谕,惟明主则能慎择。”太祖曰:“责难不入于昏君,而谄谀难动于明主。人臣以道事君,惟在守之以正。若患得患失,则无所不至矣。”

洪武十八年九月庚午,太祖御华盖殿,命文渊阁大学士朱善讲《周易》。至《家人》,太祖曰:“齐家治国,其理无二。使一家之间长幼内外各尽其分,事事循理,则一家治矣。一家既治,达之一国,以至天下,亦举而措之耳。朕观其要只在诚实而有威严,诚则笃亲爱之恩,严则无闺门之失。”善对曰:“诚如圣谕。” 洪武十九年正月己巳,太祖与侍臣论治道。太祖曰:“治民犹治水,治水者顺其性,治民者顺其情。人情莫不好生恶死,当省刑罚、息干戈以保之;莫不厌贫喜富,当重农时、薄赋敛以厚之;莫不好佚恶劳,当简兴作、节徭役以安之。若使之不以其时,用之不以其道,但抑之以威,迫之以力,强其所不欲,而求其服从,是犹激水过颡,非其性也。”

洪武二十二年三月壬辰,太祖御谨身殿,观《大学》之书,谓侍臣曰:“治道必先于教化,民俗之善恶,即教化之得失也。《大学》一书,其要在于修身。身者,教化之本也。人君身修,而人化之,好仁者耻于为不仁,好义者耻于为不义。如此,则风俗岂有不美?国家岂有不兴?苟不明教化之本,致风陵俗替,民不知趋善,流而为恶,国家欲长治久安,不可得也。”

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庚辰朔,太祖御右顺门,与侍臣论治道,因及理乱。太祖曰:“为治之道有缓急。治乱民不可急,急之则益乱;抚治民不可扰,扰之则不治。故烹鲜之言虽小,可以喻大,治绳之说虽浅,可以喻深。”侍臣对曰:“诚如圣谕。”

洪武二十七年正月辛酉,太祖退朝,顾谓翰林学士刘三吾曰:“朕历年久而益惧者,恐为治之心有懈也。懈心一生,百事皆废,生民休戚系焉。故日慎一日,惟恐弗及。如是而治效犹未臻。甚矣,为治之难也。自昔先王之治,必本于爱民。然爱民而无实心,必不蒙其泽。民不蒙其泽,则众心离于下,积怨聚于上,国欲不危,难矣。朕每思此,为之惕然。” 三月辛丑,太祖谓侍臣曰:“人主之聪明,不可使有壅蔽。一有壅蔽,则耳目聋瞽,天下之事,俱无所达矣。”翰林学士刘三否对曰:“人君惟博众论,任用贤能,则视听广而聪明无所蔽。若信任憸邪,隔绝贤路,则视听偏而聪明为所蔽矣。”太祖曰:“人主以天下之耳目为视听,则是非无所隐,而贤否自见。昔唐玄宗内惑于声色,外蔽于权奸,以养成安史之乱。及京师失守,仓皇出幸,虽田夫野老皆能为言其必有今日者。玄宗虽恍然悔悟,亦已晚矣。夫以田夫野老皆知,而玄宗不知,其蔽于聪明甚矣。使其能广视听,任用贤能,不为邪佞所惑,则乱何从生矣。”

敬天

洪武元年正月甲戌,太祖将告祀南郊,戒饬百官执事曰:“人以一心对越上帝,毫发不诚,怠心必乘其机,瞬息不敬,私欲必投其隙。夫动天地,感鬼神,惟诚与敬耳。人莫不以天之高远、鬼神幽隐而有忽心。然天虽高,所鉴甚迩;鬼神虽幽,所临则显。能知天人之理不二,则吾心之诚敬自不容于少忽矣。今当大祀,百官执事之人各宜慎之。”

洪武二年三月戊戌,翰林学士朱升等奉敕撰斋戒文,上曰:“凡祭祀必先斋戒,而后可以感动神明。戒者禁止其外,斋者整齐其内。沐浴更衣,出宿外舍,不饮酒,不茹荤,不问疾,不吊丧,不听乐,不理刑名,此则戒也。专一其心,严畏敬慎,不思他事,苟有所思,即思所祭之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精白一诚,无须臾间,此则斋也。大祀斋戒七日,前四日为戒,后三日为斋。中祀斋戒五日,前三日为戒,后二日为斋。”既进览,太祖曰:“凡祭祀天地、社稷、宗庙、山川等神,是为天下生灵祈福,宜下令百官一体斋戒。若自有所祷于天地百神,不关于民者,恐百官斋戒不致专精,则不下令。”又谓省部臣曰:“朕每祭享天地、百神,惟伸吾感戴之意,祷祈福祉,以佑生民,未尝敢自徼惠也。且斋戒所以致诚,诚之至与不至,神之格与不格,皆系于此。故朕每致斋,不敢有一毫懈怠。今定斋戒之期,大祀以七日,中祀以五日,不无太久。大抵人心久则易怠,怠心一萌,反为不敬。可止于临祭斋戒三日,务致精专,庶几可以感格神明矣。”命太常着为令。

五月癸卯夏至,祀皇地祗于方丘。礼成,太祖御便殿,谓侍臣曰:“上天之命,朕不敢知。古人有言,天命不易。又曰天命无常。难保无常之天命,付骄纵*佚之庸主,岂有不败?朕尝披览载籍,见前代帝王,当祭祀时,诚敬或有未至,必致非常,天命亦随而改。每念至此,中心惕然。”

十一月己巳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奉仁祖淳皇帝配位。礼成,太祖御奉天殿,百官行庆成礼。既毕,出御奉天门,谓群臣曰:“祭祖在乎诚敬,不在乎物之丰薄。物丰矣而诚有未至,神不享焉;物虽薄而诚至,神则享之。所谓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尝闻以德受福,未闻以物徼福者也。昔陈友谅服衮冕,乘玉辂,丰牲帛,而行郊祀之礼。彼恣行不道,毒虐生灵,积恶于己,而欲徼福于天,可乎?朕凡致祭,其实为国为民,非有私求之福。苟诚意未至,徒尚礼文,而欲徼福于己,岂不获罪于天耶?”

洪武四年十一月丙辰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礼成,太祖谓群臣曰:“帝王奉天以君临兆民,当尽事天之道。前代或三岁一祀,或历年不举。今朕岁以冬至祀圜丘,夏至祀方丘,遵古典礼,将以报覆载之大德。惟夙夜寅威,冀精神昭格,庶阴阳和,风雨时,以福斯民。”群臣咸顿首曰:“陛下敬天勤民,古未有也。”

洪武十年十月壬子,观心亭成,太祖亲幸焉。召致仕翰林学士承旨宋濂语之曰:“人心易放,操存为难。朕日酬庶务,罔敢自暇自逸,况有事于天地庙社,尤用祗惕。是以作为此亭,名曰观心,致斋之日,端居其中。吾身在是,而吾心即在是,却虑凝神,精一不二,庶几无悔。卿为朕记之,传示来裔。”

洪武二十年正月甲子,大祀天地于南郊。礼成,天气清明,圣情悦豫。侍臣进曰:“此陛下敬天之诚所致。”太祖曰:“所谓敬天者,不独严而有礼,当有其实。天以子民之任付于君,为君者欲求事天,先必恤民。恤民者,事天之实也。即如国家命人任守令之事,若不能福民,则是弃君之命,不敬孰大焉。”又曰:“为人君者,父天母地子民,此职分之所当尽。祀天地,非祈福于己也,实为天下苍生也。”

孝思

甲辰四月乙未,中书省臣进宗庙祭享及月朔荐新礼仪,太祖御白虎殿,览毕退,自殿西步自戟门东,忽悲怆流涕。谓宋濂、孔克仁曰:“吾昔遭世艰苦,饥馑相仍。当时二亲俱在,吾欲养而力不给。今赖祖宗之佑,化家为国,而二亲不及养,追思至此,痛何可言?”因命并录皇考妣忌日,岁时享祀,以为常。

吴元年四月辛亥,仁祖忌日,太祖诣庙祭毕,退御便殿,泣下不止。起居注詹同侍侧,再三慰之。太祖曰:“往者吾父以是月六日亡,兄以九日亡,母以二十二日亡,一月之间,三丧相继,人生值此,其何以堪?终天之痛,念之罔极。”愈呜咽不胜,左右皆不能仰视。

丁卯,仁祖后忌日。太祖诣庙祭毕,退御便殿,谓侍臣朱升曰:“昔吾母终时,吾年甫十七,侍母病,昼夜不离侧。吾次兄经营家事,母遣呼与偕来,嘱曰:‘我今病,度不起,汝兄弟善相扶持,以立家业。’言讫而终。今大业垂成,母不及见,语犹在耳,痛不能堪也。”因悲咽泣下,群里莫不感恻。

洪武元年正月乙亥,追尊四妣。祭讫,太祖顾谓李善长曰:“朕荷先世积累之勤,庆及于躬,抚临忆兆。今遵行令典,尊崇先代,斋肃一心,对越神灵,所谓焄蒿凄怆,若或见之。”善长对曰:“陛下诚孝感通,达于幽显。”太祖曰:“奉先思孝,祭神如在。诚敬无间,神灵其依。苟或有间,非奉先思孝之道也。”

二月壬子,定宗庙时享之礼。既而太常又进宗庙月朔荐新礼。太祖览毕,谓群臣曰:“宗庙之祀,所以隆孝思也。然祭之于后,不若养之于先,朕今不及矣。尝闻为人子者,愿为人兄,其意谓为兄待膝下之日,早于养之日也。朕于子为人弟,亲存而幼,不能以养。及长而富有天下,则亲殁矣,虽欲以天下养,其可得乎?”因悲叹久之,命以月朔荐新仪物著之常典,俾子孙世承之。

洪武二年四月乙亥,太祖因侍臣言及医者吮痈事,曰:“朕尝思人子于其亲,一体而分者也。思念之笃,精诚之至,必相感通。朕思遭兵乱,母后之坟为兵所发,朕收遗骸,失一指骨于坟近地,遍求不可得。忽得一骨,然未敢必其是。闻世有以指血验之者,遂啮指滴血其上,果透入其中。及以他骨验之,则血不入。乃知亲之气血相感如是,与他人自不同也。故古人有母搤臂噬指,而子即心痛,理有之矣。今人父子兄弟一遇利害,或悖戾不相顾者,独何心哉?”

九月己酉,太祖圣诞日。朝罢,退御便殿,谓侍臣曰:“朕昔丧亲,适值艰难之际,今富有天下,不能为一朝之养,此终身之痛也。朕昨梦见客亲聚处之欢,一如平生。益父母子孙,本同一气,精神所格,有感必应,孰谓的明异达耶?”侍臣曰:“此陛下孝诚感通,形诸梦寐,非偶然也。”

洪武四年正月己巳,命建奉先殿。太祖谓礼部尚书陶凯曰:‘朕闻事死如事生。朕祖考陟遐已久,不能致其生事之诚,然于追养之道,岂敢怠忽?”复感叹曰:“养生之乐,不足于生前,思亲之苦,徒切于身后。今岁时祭享,则于太庙。至于晨昏谒见、节序告奠,古必有其所。尔其考论以闻。”

洪武八年三月丙寅,命皇太子及诸王往凤阳祭皇陵。太祖恻然曰:“吾祖宗去世既远,吾父母又相继早亡,每念劬劳鞠育之恩,惟有感痛而已。今日虽尊为天子,富有四海,欲致敬尽孝,为一日之奉,不可得矣。哀慕之情,昊天罔极。今凤阳陵寝所在,特命尔等躬诣致祭,以代朕行。孔子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尔等敬之。”因悲叹不自胜,太子诸王皆感泣。

洪武三十一年四月己丑,享太庙毕,太祖步出庙门,徘徊顾立,指桐梓谓太常臣曰:“往年种此,今不觉成林。凤阳陵树,当亦似此。”因感怆泣下。又曰:“昔太庙始成,迁主就室。礼毕,朕退而休息,梦朕皇考呼曰:‘西南有警。’觉即视朝,果得边报。祖考神明,昭临在上,无时不存。尔等掌祭祀,宜加敬慎,旦暮中使供洒扫,奉神主。恐有不虔,当以时省视,务宜斋洁,以安神灵。”

谨好尚

洪武元年闰七月丁卯,太祖谓侍臣宋濂等曰:“自古圣哲之君,知天下之难保也,故远声色,去奢靡,以图天下之安,是以天命眷顾,久而不厌。后世中材之主,当天下无事,侈心纵欲,鲜克有终。至如秦始皇、汉武帝,好尚神仙,以求长生,疲精劳神,卒无所得。使移此心以图治,天下安有不理?以朕观之,人君清心寡欲,勤于政事,不作无益以害有益,使民安田里,足衣食,熙熙皞皞而不自知,此即神仙也。功名垂于简册,声名流于后世,此即长生不死也。夫恍惚之事难凭,幽怪之说易惑,在谨其所好尚耳。朕常夙夜兢业,图天下之安,其敢游心于此!”濂对曰:“陛下斯言,足以祛千古之惑。”

洪武六年正月辛酉,太祖谓儒臣詹同曰:“朕尝思声色乃伐性之斧斤,易以溺人,一有溺焉,则祸败随之,故其为害甚于鸩毒。朕观前代人君,以此败亡者不少。盖为君居天下之尊,享四海之富,靡曼之色,窈窕之声,何求而不得?苟不知远之,则人乘间纳其*邪,不为靡惑者几人焉。况创业垂统之君,为子孙之所承式,尤不可以不谨。”同对曰:“不迩声色,昔成汤所以垂裕后昆。陛下此言,乃端本澄源之道,万世子孙之法也。” 洪武十六年四月乙亥,太祖谓侍臣曰:‘“人君不能无好尚,要当慎之。盖好功则贪名者进,好财则言利者进,好术则游谈者进,好议则巧佞者进。夫偏于好者,鲜有不累其心。故好功不如好德,好财不如好廉,好术不如好信。好谀不如好直。夫好得其正,未有不治。好失其正,未有不乱。所以不可不慎也。” 洪武二十年八月戊申朔,太祖谓侍臣曰:“人君一心,当谨嗜好,不为物诱,则如明镜止水,可以鉴照万物。一为物诱,则如镜之受垢,水之有滓,昏翳汩浊,岂能照物?”侍臣对曰:“陛下谨嗜好,正心之道,莫过于此。”太祖曰:“人亦岂能无好,但在好所当好耳。如人主好贤,则在位无不肖之人;好直,则左右无谄位之士。如此,国无不治。苟好所不当好,则正直疏而邪佞进,欲国不乱,难矣。故嗜好之间,治乱所由生也。” 洪武二十九年四月丙申,太祖谓侍臣曰:“朕观古人于声色之好,亦不能无,如公刘之于货,太王之于色,好之不过其度也。若太康之盘游,桀纣之内嬖,秦汉以下,耽于宫室苑囿及畋猎祷祠、奇伎*巧之类,此好之失其度也。好失其度,所以败亡。要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惟成汤得其正也。” 十一月乙卯朔,太祖御武英殿。谓侍臣曰:“夫好憎者,人情所不能无也。然好得其正,憎得其实,斯不陷于一偏。至于喜怒,莫不皆然。一有所偏,则人得而中之矣。大抵人能不偏于好憎喜怒,则此心廓然大公,不为物累,是以耳目聪明犹如神矣。”

谦德

甲辰正月丙寅朔,群臣以上功业日隆,展表劝进。太祖曰:“戎马未息,疮痍未苏,天命难必,人心未定。若遽称尊号,诚所未遑。昔武王克商,戢干戈,橐弓矢,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大告武成,然后与民更始,曷尝遽自称尊?今日之议且止,天下大定,行之未晚。”君臣固请不已,乃即吴王位。

吴元年七月甲申,相国李善长劝太祖即帝位,太祖未之许。善长等力请曰:“殿下起濠梁,不阶尺土,遂成大业。四方群雄刬削殆尽,远近之人莫不归心,诚见天命所在。愿早正位号,以慰臣民之望。”太祖曰:“我思功未覆于天下,德未孚于人心,一统之势未成,四万之涂尚梗。若称大号,未惬舆情。自古帝王之有天下,知天命之已归,察人心之无外,犹且谦让未遑,以俟有德。常叹陈友谅初得一隅,妄自称尊,志骄气傲,卒致亡灭,贻讥于后,吾岂得更自蹈之!若天命在我,固自有时,无庸汲汲也。”

十二月丙寅,宣国公李善长预进仪卫,太祖见仗内旗有“天下太平,皇帝万岁”字,顾谓善长曰:“此夸大词也。古者大旗之制,各有其属,若日月、蛟龙、熊虎、鸟隼、龟蛇之类,所以昭仪物,辨等威。若‘太平’、‘万岁’之名,此直夸耳,莫若以‘天佑邦家,海宇康宁’易之,庶几顺理。”既而复谕之曰:“此亦近夸,宜并去之。”

洪武四年二月癸巳,淮安、宁国、扬州、台州府并泽州各献瑞麦共二十本,群臣皆贺。太祖曰:“朕为民主,惟思修德致和,以契天地之心,使三光平,寒暑时,五谷熟,人民育,为国家之瑞。盖国家之瑞,不以物为瑞也。昔尧舜之世,不见祥瑞,曾何损于圣德?汉武帝获一角兽,产九茎芝,当时皆以为瑞,乃不能谦抑自损,抚辑民庶,以安区宇,好功生事,卒使国内空虚,民力困竭,后虽追悔,已无及矣。其后神爵、甘露之侈,致山崩地震,而汉德于是乎衰。由是观之,嘉祥无征而灾异有验,可不戒哉!”

十月甲戌,甘露降于钟山,群臣称贺。太祖曰;“休咎之征,虽各以类应,朕德凉薄,乌足以致斯。”翰林应奉睢稼对曰:“圣人之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宁,中及万灵,则膏露降。陛下恭敬天地,辑和人民,故嘉祥显着。”起居注魏观曰:“帝王恩及于物,顺于人而甘露降。陛下宽租赋,减徭役,而百姓欢豫,神应之至,以此故也。”翰林侍读学士危素曰:“王者敬养耆老,则甘露降,而松柏受之。今甘露降于松柏,乃陛下尊贤养老之所致也。宜告于宗庙,颁示史馆,以永万亿年无疆之休。”太祖曰:“卿等援引载籍,言非无征。然朕心存警惕,惟恐不至。乌敢当此?一或忘鉴戒而生骄逸,安知嘉祥不为灾之兆乎!告诸宗庙,颁之史馆,非所以垂示于天下后世也。”群臣皆顿首谢。 洪武三年五月丁巳,凤翔府宝鸡县进瑞麦一茎五穗者一本,三穗者一本,二穗者十有余本。太祖谓廷臣曰:“向者凤翔饥馑,朕闵其民,故特遣人赈恤。曾未数月,遽以瑞麦来献。借使凤翔民未粒食,虽有瑞麦何益?苟其民皆得所养,虽无瑞麦何伤?朕尝观自古以来,天下无金革斗争之事,时和岁丰,家给人足,父慈子孝,夫义妇德,兄爱弟敬,风俗淳美,此足为瑞。若此麦之异,特一物之瑞耳,非天下之瑞也。” 八月丁丑,礼部尚书陶凯等言进膳举乐。太祖曰:“古之帝王功业隆盛,治洽生民,上下之间,熙然太和,虽日举乐,未为过也。今天下虽定,人民未苏,北征将士尚在暴露之中,此朕宵旰忧勤之不暇,岂可忘将士之劳而自为佚乐也哉?俟大兵凯还,士卒无战伐之劳,人民罢转输之苦,然后以乐侑膳,未晚也。”

水浒传1-120每回概括,每回大约100字左右。

《阴阳应象大论》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主要是论述“法则”:透过阴阳原理结合脏腑阴阳、药性味阴阳、病性阴阳等,来论述治疗法则。如治法天纪,清阳不升,则升其阳;治法地理,浊阴不降,则降其浊;天有五*六气,伤人则先入皮毛,治宜速,否则病伤筋脉——六腑——五脏。等待入五脏则半死了,提示早治的法则。风湿伤筋,燥胜风湿;风寒伤筋,辛胜风寒(如羌活胜湿汤);热伤气,寒胜热(如白虎汤);湿伤肉,酸胜湿,甘伤肉,酸胜甘(如用牛膝木瓜治风湿)等提示用药法则;阳热里结、阴寒里结,同有腹满症,不预通下则危。里结症在老年人多见到此症,共同特点是阴亏,圣人治以专精神,精神内守,邪不可乾,提示养生法则。结尾:“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更完全是很明显的法则提示。本文的中心是“法则”,但不容易引起读者注意。今特指出,读者进行归纳可以明了。

基本介绍 作品名称 :阴阳应象大论 创作年代 :战国时期 作品体裁 :散文 作者 :不详 作品出处 :《黄帝内经》 出处与篇名解,本章要点,原文,注释,译文,作者争议, 出处与篇名解 篇名解 阴阳是我国哲学的一对范畴,由自然界实指之事物演变而来。作为抽象的哲学概念,阴阳主要代表相反相成的两种属性,用以说明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之间及其内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古人认为,阴阳的运动变化,决定着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和消亡,是自然界的总规律。象,指形象、征象。应象,吴昆《素问吴注》:“应乎天象,而配乎阴阳五行也。”“阴阳应象”,即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与自然界四时五行阴阳的消长变化,其象相应的意思。正如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所云:“此篇以天地之阴阳,万物之阴阳,合于人身之阴阳,其象相应。” 由于本篇的内容,是取法于自然界阴阳五行之气的运动,以论人体脏腑阴阳五行之气变化的道理,因此以“阴阳应象”名篇。正如张志聪《素问集注》所云:“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时五行、寒热气味,合人之脏腑身形、清浊气血、表里上下,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于阴阳之道。至于诊脉察色、治疗针砭,亦皆取法于阴阳,故曰《阴阳应象大论》。” 《素问》中篇名冠以“大论”的,除有关运气学说的七篇外,只有“四气调神”和本篇。至于本篇之所以称大论,可能是由于本篇内容既阐明了阴阳的概念及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运用,又论证了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更重要的是阐发了人与自然相通应的关系,其内容丰富广泛,是《内经》中阐发阴阳、五行学说至为重要而有较为完整的一篇,故称“大论”。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本篇阐发事物的阴阳属性及其运动,并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来论述阴阳五行的道理及其运用于有关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提示阴阳理论的重要性。” 本章要点 一、说明人的阴阳和天地四时之阴阳息息相通,无论养生、治病,率皆法于阴阳,才能取得临床效应。 二、具体说明治则、法则,即如何取法于阴阳。 原文 黄帝 曰:阴阳者,天地之道①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②,生杀之本始③,神明之府④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⑤,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⑥,热胜则肿,燥胜则乾,寒胜则浮⑦,湿胜则濡泻⑧。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⑨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⑩,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 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青,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悲。悲伤肺,喜胜悲,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②①,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②②,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②③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②④,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②⑤,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注释 ①道:即法则、规律。 ②父母:这里指作根源、起源的意思。 ③生杀之本始:生,指生长;杀,指消亡;生杀之本始,就是自然界万物生长和消亡的根本动力。 ④神明之府:神,变化玄妙,不能预测;明,指事物昭著清楚;府,物质积聚的地方;神明之府,就是说宇宙万物变化极其玄妙,有的显而易见,有的隐匿莫测,都源于阴阳。 ⑤清阳实四支:支通“肢”;清阳,指在外的清净的阳气;四肢主外动,所以清阳充实四肢。 ⑥风胜则动:动,即动摇,这里指痉挛、抽搐及眩晕一类的症状。风性善行,所以风胜则动。风胜则动就是说风邪偏胜就会出现痉挛、抽搐及眩晕这一类的症状。 ⑦浮:即浮肿的意思。 ⑧濡泻:指腹泻黏腻之病。 ⑨厥气:指厥逆不顺之气。 ⑩会通:会通,即交会贯通;,指十二经脉相互配合成六对。 ?气穴:经气所汇集的部位,即穴位。 ?溪谷属骨:肉之小会为溪,肉之大会为谷;属骨指与溪谷相连的骨节。 ?经纪:同纲纪,此处作规律讲。 ?玄:指自然界深远微妙的化生力量。 ?握:指抽搐握拳,是肝主筋病变时的表现。 ?哕:即干呕。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阴右行,阳左行,阳从左升,阴从右降,所以说阳从左右是阴阳的道路。 ?能始:能与“胎”通,能始,本始,根源的意思。 ?喘粗为之俯仰:喘粗即呼吸困难的意思;喘粗为之俯仰,意思就是指因呼吸困难而前俯后仰。 ?烦冤:即心胸烦乱之义。 ②①七损八益:词句往往应结合上下文来注解。从出土文物文献来讲,七损,指房事中损伤人体精气的七种情况;八益,指房事对人体精气有益的八种情况。其实结合上下文来看,“七损八益”似乎是指人寿。下文有:“年四十······年五十······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那么年七十······年八十······年九十呢?没有说。所以知七损八殪久长寿。实际情况是年六十,阴痿,气大衰;年七十同龄人损失了许多(人生七十古来稀);年八十死亡率更高所剩无几;年九十可算长寿(山中也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态,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众人呢,“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不治已病,治未病”,总法则是“调理阴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注解供学者参考。 ②②八纪: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节气合称八纪。 ②③傍:即依靠,这里意思是效法、按照。 ②④见微得过:微,指病初发之征兆;过,指疾病所在;见微得过,就是能及早正确认识疾病的轻重程度的意思。 ②⑤观权衡规矩:权,古代的秤砣,有下沉的意象;衡,古代的秤杆,有平衡的意象;规,圆润的器物,有圆润的意象;矩,为方形的器物有平盛的意象;一说权衡规矩是用来借代四时的四种脉象。其实因古文是竹简传承久远,而损坏、散乱,经整理“善诊者先别阴阳·····以诊则不失,以治则无过矣”如下文:“善诊者先别阴阳,察色按脉,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审清浊,而知部分;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以诊则不失,以治则无过矣”。因此“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应该理解为:注重遵照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规则,而能明确诊断。 译文 黄帝说:阴阳是宇宙之中的规律,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是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是生长、毁灭的根本。对于人体来说,它是精神活动的根基。治理必须以阴阳为根本去进行考查。从阴阳变化来说,阳气积聚而上升,就成为天;阴气凝聚而下降,就成为地。阴的性质为静,阳则为动;阳主萌动,阴主成长,阳主杀伐,阴主收藏。阳主万物的气化,阴主万物的形体。寒极会生热,热极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下陷,如不能上升,就会发生泄的病。浊阴在上壅,如不得下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这就是违背了阴阳运行规律,导致疾病的道理。 清阳之气变为天,浊阴之气变为地。地气上升成为云,天气下降变成雨;雨源出于地气,云出自于天气。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出于上窍,浊阴出于下窍。清阳从腠理发泄,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使四肢得以充实,内走于六腑。 水主阴,火主阳。阳是无形的气,而阴则是有形的味。饮食五味滋养了形体,而形体的生长发育又依赖于气化活动。脏腑功能由精产生。精是依赖于真气而产生的,形体是依赖于五味而成的。生化的一切基于精,生精之气得之于形。味能伤害形体,气又能摧残精,精转化为气,气又伤于味。 属阴的五味从下窍排出,属阳的真气从上窍发泄。五味之中,味厚的属于纯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阳气之中,气厚属于纯阳,气薄属于阳中之阴。作为五味来说,味厚会使人泄泻,味薄能使肠胃通利。作为阳气,气薄能渗泄邪气,气厚会助阳发热。亢阳促使元气衰弱,而微阳能使元气旺盛。亢阳侵蚀元气,元气赖于微阳的煦养;亢阳耗散元气,微阳却使元气增强。气味之中,辛甘而有发散作用的属于阳;酸苦而有涌泄作用的,属于阴。 阴阳在人体内,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阴气偏胜了,阳气必然受损害。同样,阳气偏胜了,阴气也必定受损害。阳气偏胜就产生热,阴气偏胜就产生寒。寒到极点,又会出现热象;热到极点,又会出现寒象。寒邪能操作人形体,热邪能操作人气分。气分受伤,就会因气脉阻滞使人感觉疼痛;形体受伤,就会因为肌肉壅滞而肿胀起来。所以凡是先痛后肿的,是因为气病而伤及形体;若是先肿后痛,是因为形伤而累及气分。风邪太过,形体就会动摇、颤抖,手足痉挛;邪热太过,肌肉就会生发红肿;燥气太过,津液就枯涸;湿气太过,就会生发泄泻。 天有春夏秋冬四时,对应五行而形成春、夏、长夏、秋、冬五时的变通,以利生长收藏以产生寒暑燥湿风的五候变化。人有五脏,五脏化生出五气,发为喜怒悲忧恐这些不同的情志,过喜过怒,都会伤气。寒暑外侵,则会损伤形体。大怒会伤阴气,大喜会伤阳气。更可怕的是逆气上冲,血脉阻塞,形色突变。喜怒如不节制,寒暑如不依例,就有伤害生命的危险。因此,阴气过盛就要走向它的反面,同样阳气过盛也要走向它的反面。所以说冬季感受的寒气太多了,到了春季就容易发生热;春季感受的风气太多了,到了夏季就容易发生飧泄的病;夏季受的暑气太多了,到了秋季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感受的湿气太多了,到了冬季就容易发生咳嗽。 黄帝问:我听说古代圣人,讲到人体形态,辨别脏腑的阴阳,审察经脉的联系,使得会通,各按其经络循行起止;气穴所发的部位,各有它的名称;肌肉及骨骼相连结的部位,都有它们的起点;皮部浮络的阴阳、顺逆,各有条理;四时阴阳的变化,都有它一定的规律;外在环境与人体内部的对应关系,也都有表有里。是否真的是这样呢? 岐伯答:东方生风,风能滋养木气,木气能生酸味,酸味能养肝,肝血能够养筋,而筋又能养心。肝气上通于目。它的变化在天是五气里的风,在地是为五行里的木,在人体中则为筋,在五脏中则为肝,在五色中则为苍,在五音中则为角,在五声中则为呼,在人体的变动中则为握,在七窍中则为目,在五味中则为酸,在情志中则为怒。怒伤肝,但悲伤能够抑制怒;风气伤筋,但燥能够抑制风;过食酸味能够伤筋,但辛味能够抑制酸味。 南方生热,热能生火,火气生苦味,苦味养心,心生血,血养脾,心气与舌相关联。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体为血脉,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赤,在五音为征,在五声为笑,在人体情志变动为忧,在七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的变动上为喜。过喜伤心气,但恐能抑制喜;热伤气,但寒水能抑制热;苦味伤气,但咸味能抑制苦味。 中央生湿,湿使土气生长,土生甘,甘养脾气,脾滋养肌肉,肌肉强壮使肺气充实,脾气与口相关联。它的变化在天为五气里的湿,在地为五行里的土,在人体为肌肉,在五脏为脾,在五色为黄,在五音为宫,在五声为歌,在人体的变动为干呕,在七窍为口,在五味为甘,在情志变动上为思。思虑伤脾,但怒气能抑制思虑;湿气伤肌肉,但风气能抑制湿气;过食甘味伤肌肉,但酸味能抑制甘味。 西方生燥,燥使金气旺盛,金生辛味,辛养肺,肺气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又滋生肾水,肺气与鼻相关联。它的变化在天为五气里的燥,在地为五行里的金,在人体为皮毛,在五脏为肺,在五色为白,在五音为商,在五声为哭,在人体的变动为咳,在七窍为鼻,在五味为辛,在情志变动上为忧。忧伤肺,但喜能抑制忧;热伤皮毛,但寒能抑制热;辛味伤皮毛,但苦味能抑制辛味。 北方生寒,寒生水气,水气能生咸味,咸味能养肾气,肾气能长骨髓,骨髓又能养肝,肾气与耳相关联。它的变化在天为五气的寒,在地为五行中的水,在人体为骨髓,在五脏为肾,在五色为黑,在五音为羽,在五声为呻吟,在人体的变动上为战栗,在七窍中为耳,在五味中为咸,在情志变动上为恐。恐伤肾,但思能抑制恐;寒伤血,但燥能抑制寒;咸伤血,但甘味能抑制咸味。 因此说,天地使万物有上下之分,阴阳使血气有男女之别。左右是阴阳循行的道路,而水火则是阴阳的表现。阴阳变化,是一切事物生成的原始。所以说,阴在内,有阳作为它的卫外;阳在外,有阴作为它的辅佐。 黄帝说:人该怎样取法于阴阳呢? 岐伯答:阳气太过,身体就会发热,腠理紧闭,喘息急迫,俯仰反侧汗不出,热不散,牙齿干燥,心里烦闷,若再有腹部胀满的感觉,就是死症。经得起冬天,而经不起夏天。阴气太过,身体就会恶寒,出汗,身上时常觉冷,屡屡寒战,夹杂作冷,最后就会出现手足厥冷的现象,再感腹部胀满,就是死症。经得起夏天,而经不起冬天。这就是阴阳偏胜,失去平衡,所引起的疾病症状的机转啊! 黄帝问:那么,怎样才能使阴阳得以调和呢? 岐伯答:能够知晓七损八益的道理,就可以做到阴阳调和。不能借用七损八益,就会早早衰弱。就一般人来说,年到四十,阴气已经减了一半,起居动作,就显得衰退了;到了五十岁,就身体笨重、耳不聪、目不明了;到了六十岁,阴痿,气大衰,九窍功能减退,阴虚于下,阳浮于上,流鼻涕,淌眼泪都出现了。所以说,懂的人,就强健;不懂的人,就衰老。同样都活在世上,结果却不相同。聪明的人洞察一般规律;愚蠢的人,却看到的仅是个别。愚蠢的人,常感到体力不足;聪明的人,却感到精力有余。精力有余,就会耳聪目明,身轻体壮。即使身体本已衰老,也可以焕发青春;本来就强壮的人,就更强壮了。所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以恬静为快乐,在清虚的环境寻求最大的幸福,因此,他的寿命就无穷尽,与天地同寿。这就是圣人的养生方法啊! 天气在西北方是不充分的,所以西北方属阴,而人右边的耳目也就不如左边的耳聪目明。地气在东南方是不充盈的,所以东南方属阳,而人左边的手足也就不如右边的灵活。 黄帝问道:这是什么道理?岐伯回答说:东方属阳,阳气是精华聚合在上部,上部旺盛了,下部就必然虚弱。就会出现耳聪目明,手足却有不便利的情况。西方属阴,阴气是精华聚合在下部,下部旺盛了,上部就必然虚弱。就会出现耳不聪目不明,而手足却灵活有力。所以同样是感受了外邪,如果在上部,那么身体右侧就较重,如果在下部,那么身体左侧就较重。这就是天地阴阳之气不能不有所偏胜,而在人身也有阴阳左右的不足,身体哪里虚弱了,邪气就会乘虚停滞在哪里。 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质;天有八节的,地有五方的。因此,能成为万物生长的根本。阳气轻清而升于天,阴气重浊而降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和静止,是由神妙的变化来把握的,因而能使万物的生、长、收、藏,循环往复,永无休止。只有那些贤明之人,对上,顺应天气来养护头颅;对下,顺应地气来养护双脚;居中,则依傍人事,来养护五脏。天之气与肺相通,地之气与咽相通,风之气与肝相应,雷之气作用于心,五谷之气感应于脾,雨水之气滋润于肾。六经好像大河,肠胃好像大海,九窍好像河流。以天地的阴阳来比喻人身的阴阳,那么人的汗,就好像天地间的雨;人之气,就好像天地间的风;人的暴怒之气,就好像雷霆;人的逆气,就好像久晴不雨。所以养生如不符合天地之理,那就要发生疾病了。 所以邪风的到来,有如暴风骤雨。善治病的医生,在病邪刚侵入皮毛时,就给以治疗;医术较差的,在病邪侵入到肌肤时才治疗;更差的,在病邪侵入到筋脉时才治疗;再差的,在病邪侵入到六腑时才治疗;最差的,在病邪侵入到五脏时才治疗。使病邪已经侵入到五脏,那么治愈的希望与死亡的可能性同样大。人们如果感受了天的邪气,就会使五脏受到伤害;使感受了饮食的或寒或热,就会使六腑受到伤害;使感受了地的湿气,就会使皮肉筋脉受到伤害。 所以善于运用针法的人,观察经脉虚实,有时要从阴引阳,有时要从阳引阴;取右边以治左边的病,取左边以治右边的病;用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从在表的症状去了解在里的病变,这是为了观察病的太过和不及的原因,如果真看清了哪些病是轻微,哪些病是严重,再给人治疗疾病,就不会失败了。 善于治病的医生,看病人的色泽,按病人的脉搏,首先要辨明病属阴还是属阳。审察浮络的五色清浊,从而知道何经发病;看病人喘息的情况,并听其声音,从而知道病人的痛苦所在;看四时不同的脉象,因而知道疾病生于哪一脏腑;诊察尺肤的滑涩和寸口脉的浮沉,从而知道疾病所在的部位。这样,在治疗上,就可以没有过失。但追本求源,还是由于在诊断上没有错误。 所以说:病在初起的时候,用刺法就可治愈,若在邪气盛时,就需要等邪气稍退再去治疗。病轻的时候,要加以宣泄;病重的时候,要加以攻泻;在它将愈的时候,则要巩固之,防其复发;形体羸弱的,应设法温暖其气;精气不足的,应补以其有形的味。如病在膈上,可用吐法;病在下焦,可用疏导之法;病胸腹胀满的,可用泻下之法;如冒风邪的,可用辛凉发汗法;如邪在皮毛的,可用辛温发汗法;病情发展太重的,可用抑收法;病实证,可用散法或泻法。观察病的阴阳,来决定用剂的柔刚,病在阳的,也可治其阴;病在阴的,也可治其阳。辨明气分和血分,血实的就用泻血法,气虚的就用升补法。 作者争议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有启示的谚语

●第一回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仁宗嘉右三年,瘟疫盛行,洪太尉奉皇帝命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来朝禳疫。

洪太尉上山求见天师不成。回至方丈,不顾众道士劝阻,打开“伏魔之殿”,放出妖魔,遂致大祸。他吩咐从人,隐瞒走妖魔一节,报天师除尽瘟疫,得到仁宗赏赐。

●第二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高俅与端王(后来的徽宗)结识。被提拔为殿帅府太尉,对曾打翻他的王升的儿子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施行报复。

王进出走延安府,在史家村给史进教枪棒。

史进因擒少华山陈达而和朱武、杨春相识往来。华阴县中秋夜来史家村捉拿赏月喝酒吃肉的史进并少华山三好汉。

●第三回

史太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三头领杀退县衙之兵,去延安寻找师傅王进,与鲁提辖在渭州潘家酒店相遇。鲁达救助金翠莲父女,打死郑屠。

●第四回

赵员外重参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鲁达出逃代州雁门县,金老女婿赵员外送他去五台山,做僧避祸。

鲁达晚不坐禅,喝酒打人。打造关王刀一样的戒刀和禅杖。借过往僧人名义喝酒吃狗肉,在半山拽拳使脚,打坍亭子,打坏金刚,要烧寺院,回寺呕吐,给禅和子嘴里塞狗腿,搞得大家卷堂而散。监寺、都寺遣众人来打,鲁达趁酒醉大闹一场,被长老喝住。

●第五回

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大闹桃花村

长老赠智深四句偈言,智深去东京大相国寺讨职事僧做。在桃花村为刘太 公解除逼婚之忧。扮太公小女,打了来庄逼亲的桃花山二头领周通,大头领李忠为二头领打仇,与鲁达相认。李忠、鲁达、刘太公三人到桃花山聚义厅,休了亲事。

智深趁李忠、周通下山劫掠金银给他,自拿山寨金银,从后山滚下而去。

●第六回

九纹龙剪径赤松林 鲁智深火烧瓦罐寺

在寺院上了扮道士和尚,实则捣毁寺院,养女吃酒的崔道成和丘小乙的当,二次复回,被二贼击败,到赤松林,遇到剪径的史进,二次再回寺院,打死崔、丘二贼,烧了瓦罐寺。

投大相国寺管菜园,被一帮泼皮包围。

●第七回

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力服波皮,从泼皮买酒牵猪请鲁智深。智深连根拔直垂杨柳,众泼皮惊服。智深还席,为众泼皮使禅杖,林冲看见喝,两人结为兄弟。

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调戏林冲之妻。林冲见是高衙内,虽然恼怒,但忍了。智深来助,林冲忍让。

高衙内思念林妻,富安和林冲好友陆虞候陆谦出卖朋友,请林冲去吃酒。高衙内却哄林妻到陆虞候家调戏,林冲闻讯赶到,衙内逾窗而逃。

老都管引陆谦、富安见高太尉,定下陷害林冲的计策。林冲中计被擒。

●第八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林冲被押开封府。当案孔目孙定与府尹将林冲刺配沧州。陆虞候买通防送公人董超薛霸,要于途中林冲。薛霸、董超一路上百般折磨林冲。在野猪林,薛、董将林绑在树上,说明高太尉陆虞候指使他俩陷害林冲的根由。两人要用水火棍打死林冲。

●第九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林冲,林冲叫鲁智深不要打董薛二人,与鲁智深分别后,来到柴进庄上,受到柴进厚待。与洪教头比武取胜。

来到沧州,用钱买通差拨管营,又得柴大官人遗书信照看,免挨一百杀威棒,还开了枷,派去天王堂当看守,林冲深感“有钱可以通神。”

●第十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陆虞候再次设计陷害林冲,曾被林冲救过命的店主人李小二向林冲报告了消息,林冲怒寻陆谦不遇。

管营派林冲管草料场,欲烧死林冲。林冲杀死了差拨,富安,陆谦。

林冲在一庄上烤衣讨酒,打散庄客,醉倒雪地,被庄客捉住。

●第十一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林冲被捆至柴进庄暂住。官司追捕甚急,柴进周济他去梁山。

在酒店吃酒时乘酒兴赋诗一首。发抒对高俅的不满,表现对未来的向往。与朱贵相识,被船接去梁山泊.王伦出于嫉妒人心,先不肯收留。后要林冲拿“报名状”来,林中下山等了两天,第三日等得一人,却是杨志。

●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王伦想要杨志在山,以牵制林冲,杨志不从,只得让林冲坐了第四把交椅。

杨志乃杨令公之孙,因丢了花纲石,想补殿帅职役,被高俅批倒赶了出来。缠盘用尽,便卖宝刀。遇到泼皮牛二,无理取闹,杨志性起用刀杀了牛二,被监禁于死囚牢中。众人见他为东京街除了牛二这害,多方周济。又被送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留守梁中书见杨大喜想通过演武试艺,抬举杨志。

●第十三回

急先锋东郭争功 青面兽北京斗武

杨志枪胜周谨,箭胜周谨。又与索超相斗,不分胜负,两人都被封为管军提辖使。梁中书与夫人商议收买十万贯礼物玩器,选人上京去庆贺蔡太师生日。

朱仝、雷横巡捕贼人,在东溪村边的灵官庙里抓住赤发鬼刘唐。

●第十四回

赤发鬼醉卧灵官殿 晃天五人义东溪村

晃盖设计救了专门拜访他的刘唐,以甥舅相称,瞒过雷横。又送雷横银两。刘唐向晃盖说知梁中书要用十万不义之财买来金珠宝贝庆贺蔡京生日,“取之何碍。”晃盖曰:“壮哉。”叫他安歇,从长计议。

刘唐去赶雷横,要追回晃盖送的银两,与雷两扑刀相斗,吴学究铜链相隔,晃盖赶来劝住。晃,吴,刘三人计议智取梁中书不义之财。

●第十五回

吴学究说三阮撞等 公孙胜应七星聚义

吴用向晃盖,刘唐介绍三阮。并连夜起程行百二里地,来到梁山泊边的石碣村。

阮氏三弟兄充满对官府之满;而对梁山泊好汉则生羡慕之情。吴用因势利导,说转三阮。

六好汉在晃家庄设誓化纸;公孙胜强求会见晃盖,与晃盖说知取不义十万贯之财的事。

●第十六回

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

七星聚义,在黄泥冈东十里路的安乐村白胜处安身。

梁中书要杨志送宝,杨志不要大张旗鼓,而要扮做客商。并要老都管、两个虞候都听他的,不要在路上闹别扭。一行十五人,出北京城,取大路往东京进发。

正是五六月天气,酷热难行,军汉倒地。七个好汉装做贩枣子的小本经纪人,白胜装做卖酒的,八人使计用药倒众军汉,老都管,老虞候。

杨志喝得少,起得早,要跳冈自尽。

●第十七回

单打二龙山 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杨志不忍自尽,下冈而去。

做制使失了花石纲,做提辖又失生辰纲,只好投二龙山落草。

鲁达杀死郑龙在二龙山落草。

都管,厢禁军回京谎报杨志勾结贼人,盗走珠宝,梁中书告知蔡京。蔡京命令府尹捉拿贼人。府尹责成缉捕使臣何涛限十日捉拿贼人上京,何涛为之烦恼,兄弟何清向他说出了晃盖与白胜。

●第十八回

美髯公智稳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晃天王

何涛、何清兄弟到府尹告状,拿来白胜,搜出脏物。何观察等人于郓城县捉拿晃保正,遇到押司宋江。宋江稳住何涛,飞报晃盖。

捉拿晃盖的朱仝、雷横放了晃盖。何涛回禀府尹,带人捉拿三阮。

●第十九回

林冲水寨大并火 晃盖梁山小夺伯

何涛带领官兵捉拿三阮,何涛被割耳放走。众好汉上梁山,王伦嫉妒,不肯收留,吴用计激林冲火拼王伦。林冲仗义,杀死五伦,吴用要林冲坐第一把交椅,林冲辞之。

●第二十回

梁山泊义士尊晃盖 郓城县月夜走刘唐

林冲推晃盖为首,吴用,公孙为辅,自己坐了第三把交椅。

吴用施计,大败官兵,捉拿黄安,得了不少人马船只,获财物金银无数。方针救白胜谢宋江。

宋江济阎婆之困,阎婆为谢宋江,把女儿婆惜与宋江作妻。婆惜与张三通奸。

刘唐持金谢宋江,宋江收晃盖谢书。

●第二十一回

虔婆醉打唐牛儿 宋江怒杀阎婆惜

阎婆硬逼宋江与女和好。未成,宋江欲给王公棺材钱,发现招文袋忘在家中,招文袋里有晃盖书信和谢金。回到家里,为婆惜陪话婆惜不给招文袋,以官司相逼,宋江将刀杀之。

阎婆骗宋江至衙门告状,众公人不捉拿宋江。唐牛儿又来隔开阎婆,宋江逃走。

●第二十二回

阎婆大闹郓城县 朱仝义释宋公明

知县想庇护宋江,只把唐牛儿问罪;阎婆再三哭闹,知县差朱仝,雷横捉拿宋江。宋江藏于家中,朱仝有意放走;雷横不捉拿宋太公。两人只抄宋江和父亲断绝关系的执凭公文回县回话。

宋江与兄弟宋清到柴进庄上躲避,撞见正发疟疾烤火的武二郎,武松正要在病好后去拜访他。

●第二十三回

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

武松被宋江惊出一身汗,疟疾好了。武松要回到到清河县探望哥哥,宋江兄弟两个专程相送,与武松结束兄弟。

武松到阳谷县地面。在景阳冈打死猛虎。

知县赏钱一千贯,武松把钱散与猎户。知县抬举武松为步兵都头。

●第二十四回

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

武松遇到哥哥武大郎。行至家中,与潘金莲相见。金莲顿生邪心,调戏武松,被武松臭骂一顿。金莲反咬武松调戏她。武松要去东京出差,向哥嫂辞行,遭到嫂嫂冷骂。只劝哥哥安分守己。

武大只按武松所说行事。西门庆偶见金莲,一日三进王婆门,王婆贪贿说风情。郓哥到王婆家寻西门庆看破机关,报知武大。

●第二十五回

王婆计啜西门庆 *妇药鸩武大郎

郓哥与武大设计捉奸,武大被打卧床,王婆设计陷害武大。

金莲用砒霜毒死武大。西门庆心怀鬼胎,宴请团头何九叔,何疑之,看了金莲并武大尸首后惊倒。

●第二十六回

偷骨殖何九叔送丧 供人头武二郎设祭

何九叔昏,听夫人言,收下武大骨殖并西门庆给的十两银子。

武松回家,引何九叔,郓哥到县府告状,知县得了西门庆贿赂,把武松驳了回来。

武松酒请四邻,寻下*妇、王婆口供,挖了金莲心肺五脏,割下狗头,又到狮子楼把西门庆倒跌街心割下头来,并金莲头一处供于武大灵前。

●第二十七回

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 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

武松告官,府尹送他到东平县,陈府尹给他减了罪,解赴武松到孟州交割。

中途遇母夜叉孙二娘,没有喝其酒,装昏死,二娘来拖,就势按她在地下。菜园子张青出来解除了误会。

●第二十八回

武松威镇安平寨 施恩义夺快活林

张青要做翻两个公人,引武松去二龙山落草。武松不教伤害两个公人。

来到东平府,不主动给差拨行贿,愿挨一百杀威棒。多亏施恩相助,未遭杀威棒、盆吊、土布袋之刑。小管营施恩厚待武松,言说要他将息半年三五个月,有事相央。武松听了不吃酒。去天王堂前把那三五百斤重的石头只一撇,打下地里一尺来深,又掷起,离地一丈来高,神力惊人。

●第二十九回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

施恩告诉武松与蒋门神争夺快活林失利一事,武松要立即为施恩报仇,并与施恩结为兄弟。

武松喝了许多酒,来到快活林,在“河阳风月”酒肆将蒋门神夫人丢进酒缸。给蒋门神使了个玉环步,鸳鸯脚,打得蒋门神告饶。

●第三十回

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

蒋门神把快活林酒店时还旧主施恩。施恩敬重武松,重霸快活林。

张都监请武松来家,酒肉相待。灌醉武松,设计擒拿,指使知府将武松下入死囚牢里。

施恩给康节级、叶孔目各一百两银子,以保武松性命。武松被脊杖二十刺配恩州牢城。半路施恩送衣送吃,备说蒋门神复夺快活林之事,在飞云浦,武松杀死四个公人,奔孟州城里来。

●第三十一回

张都监血溅鸳鸯楼 武行者夜走蜈蚣岭

武松在鸳鸯楼,杀死蒋门神、张团练、张都监,连夜越城而走。

孟州知府着人缉拿武松,张青介绍武松到二龙山宝珠寺鲁智深、杨志处去。孙二娘母夜叉教武松打扮成行者,当时来到蜈蚣岭,与庵里扮出家与女人调笑的先生斗将起来。

●第三十二回

武行者醉打孔亮 锦毛虎义释宋江

在蜈蚣岭杀了王道人。救了张太公家女儿,来到白虎山孔太公庄上,为讨酒肉,打了孔亮。跌进溪里,醉中被孔明孔高捉拿,却被在此庄上居住的宋江搭救。武松表示要去二龙山落草,“异日不死,受了招安。”宋江鼓励他归顺朝廷青史留名。

宋江夜来清风山,与燕顺、王矮虎、郑天寿相会.王矮虎,劫一妇人到自己房中,宋江问明是花荣同僚刘高的妻子,便跪拜在地,要王英放她回去,并许下日后与王英娶一个妻子的诺言。

●第三十三回

宋江夜看小鳌山 花荣大闹清风寨

宋江投花荣处,劝花荣与刘知寨和好。

元宵佳节,宋江月夜鳌山前观灯,刘知寨夫人指他为贼,刘知寨派人捉了,花荣带人救回宋江。宋江当晚去清风山躲避,又被刘高所捉,青州府慕容知府派镇三山去刘高处押来宋江,黄信与刘高设计骗花荣到清风寨内,和宋江一起解青州府来。

●第三十四回

镇三山大闹青州道 霹雳火夜走瓦砾场

清风山三好汉燕顺,王英,郑天寿拦路打败黄信,抢回宋江,花荣。

慕容知府派秦明来清风山,秦明跌入陷马坑被活捉。众好汉挽留,秦明不肯背负朝廷,来到青州,慕容知府不开城门,言说昨夜秦明引人打城,并把秦明老小头割了拿给秦明看。秦明只好退回。宋江、花荣说明这是要秦明死心塌地的计策。宋江把花荣的妹妹许与秦明。秦明单骑来清风寨,说转黄信入伙。

●第三十五回

石将军村店寄书 小李广梁山射雁

传说朝廷要来征剿,宋江要大家去梁山泊入伙。中途宋江收到宋清家书,知父病丧,在本乡村口张社长处听到老父不死,大骂兄弟写书信。宋太公说明怕宋江落草,做个不忠不孝的人,因此叫石勇捎书去叫他回。宋江拜了父亲,当晚即被新来都头赵能赵得团团围定。

●第三十六回

梁山泊吴用举戴宗 揭阳岭宋江逢李俊

宋江主动就缚,被刺配江州牢城,宋太公相送,教宋江不可入伙,免做不忠不孝之人。不虞中途被刘唐截住,宋江借刀自刎,不愿落草,严尊父教,揭阳岭在李立酒店被蒙汗酒麻翻。在扬子江撑船为生的李俊赶来相救,李立劝他不要去江州,宋江不肯。在揭阳镇上资助卖膏药的薛永,被一大汉所打。

●第三十七回

没遮拦追赶及时雨 船火儿大闹浔阳江

张艄公(张横)救宋江过浔阳江,在江心几乎被谋财害命,李俊赶紧来相救。与揭阳一霸穆弘穆春相见。

宋东来江州府,蔡九知府(蔡太师第九子)当厅。管营着宋江做了抄写文案的人。

●第三十八回

及时雨会神行太保 黑旋风斗浪里白条

戴宗向宋江索取常例银,宋江不给,取出吴用书信,与戴宗相认。

宋江与戴宗手下的小牢子李逵相见。李逵拿了宋江十两银子去赌,输了不认账,抢走别人的银两。宋江把银子还给小张乙,并给了被李逵所打之人的将息钱。宋江、戴宗、李逵三人上琵琶亭,宋江热情招呼李逵吃肉喝酒,李逵因放走活鱼,被张顺淹得半死。宋江叫戴宗拿出张横书信,喝住张顺,救了李逵。

●第三十九回

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梁山泊戴宗传信

宋江来到浔阳楼自饮自吃,吟反诗两首。

无为军通判黄文炳于浔阳楼上发现宋江反诗,蔡九知府下令捉拿。宋江装疯。蔡九知府闻知是近疯,把宋江下到死囚中,派戴宗去东京报告蔡太师。戴宗被朱贵领上梁山泊,吴用教戴宗赚萧让(书法家)金大坚(雕刻家)上山,造蔡京回书。

●第四十回

梁山泊好汉劫法场 白龙庙英雄小聚义

黄文炳道破回书上破绽,戴宗被打成招,下进牢里,斩首之日,梁山好汉及李逵来救,李逵不分官兵百姓,举斧乱砍,晃盖喝止不听。

二十九条好汉在白龙庙聚义。

●第四十一回

宋江智取无为军 张顺活捉黄文炳

众好汉大败江州官军,到穆太公庄上饮酒。宋江提议攻打无为军,派侯健、薛永、白胜去城内做内应。石勇、杜迁扮为乞丐在城门左右埋伏。用火烧了黄文炳的家。拿走银钱。

黄文炳从江州回家,在船上被李逵,张顺擒拿。李逵割黄文炳的肉给众领下酒吃。

宋江表示死心塌地入伙落草。晃盖坐第一把交椅,李逵提出要晃盖当大皇帝,宋江当小皇帝。

●第四十二回

还道村受三卷天书 宋公明遇九天玄女

宋江不听晃盖劝阴,回家搬取老父,被官军追赶,进还道村避难,在玄女庙神橱里躲避。九天玄女用酒、枣相待宋江,又赐三卷天书,赠四句诗。天明欲回。李逵来救,晃盖又派人接宋太公上山,与宋江相会。公孙胜要回家搬母,李逵也要回家搬母。

●第四十三回

李逵剪径劫单人

黑旋风沂岭杀四虎

李逵回家搬母,途中遇李鬼冒名自己剪径打劫,未杀,给银十两。后知受骗,杀了李鬼,李鬼妻逃走。

回家见娘,娘双目失明,李骗娘说做了官,接娘享受。哥哥李达回家,揭穿李逵秘密,并去财主家要领人捉拿李逵。李逵给他留下一锭大银走了。李达领人亦不去赶。

背娘至沂岭,给娘取水,娘被虎吃,连杀子母四虎,被众猎户迎至曹太公庄上,被李鬼老婆认出,曹太公设计灌醉,报告知府。朱贵朱富救得李逵性命,李逵杀了曹太公、里正及李鬼老婆。

●第四十四回

锦豹子小径逢戴宗

病关索长街遇石秀

晁、宋、吴派戴宗往蓟州探望公孙胜,中途遇见公胜推荐上梁山的杨林;在饮马川遇见邓飞、孟康。又与铁面孔目裴宣相见。戴宗、杨林来到蓟州城未找见公孙胜。一日遇见杨雄与张保厮打,拚命三郎石秀助杨雄赶走张保。二人结为兄弟,杨雄引见石回家与新娶寡妇潘巧云相见。

戴宗、杨林寻公孙胜不见,回饮马川同斐宣、邓飞、孟康等人一起上梁山。

潘公、石秀开肉铺。

●第四十五回

杨雄醉骂潘巧云

石秀智杀裴如海

潘巧云与报恩寺和尚裴如海来往。石秀发现,与杨雄设计捉拿裴、潘。杨雄酒醉回家大骂潘巧云,潘巧云诬陷石秀调戏她。杨雄怀疑石秀,石秀相辞而去,住在客店,五更捉住知情的胡道人,问明底里,杀了胡道,扮做胡道杀了裴如海。自去客店睡觉。

●第四十六回

病关索大闹翠屏山

拚使三火烧祝家店

杨雄悔误,与石秀到翠屏山杀了潘巧云,和来古坟掘觅东西的鼓上蚤时迁一起,要去梁山泊。

三人来郓州地面的祝家店吃酒,听到店中小二哥介绍了祝家庄的情况。石秀讨刀未遂,时迁又偷了报晓的鸡来下酒,小二哥发现,叫出几条大汉,被石秀、时迁打跑了。石秀放火烧了酒店,半路被庄客追赶,时迁被挠钩拌倒擒拿了。杨雄、石秀在一酒店遇见曾被杨雄救过命的杜兴。

●第四十七回

扑天雕双修生死书

宋公明一打祝家庄

杜兴介绍祝家庄、扈家庄、李家庄三家誓盟,共拒梁山的情况及李家庄主扑天雕李应。李应修书去祝家庄取时迁,被祝氏三杰臭骂一顿,扯了书札。李应与祝彪在独龙冈前交锋,被祝彪射中臂膀,杨雄,石秀回梁山泊搬兵。

宋江带两路人马,到独龙山前安寨,派石秀,杨林去看路径,石秀在酒店遇到钟离老人,问了盘陀路,方知遇见白杨树便转弯才是活路,否则都是死路。杨林因不知盘陀路被捉。

宋江不见石秀、杨林,急于救人,杀奔祝家庄来,中计被围。

●第四十八回

一丈青单捉五矮虎

宋公明二打祝家庄

宋江迷了盘陀路,石秀说明遇见白杨林转弯的道理,并说明烛灯为号的秘密,花荣射灭烛灯,使敌伏兵慌乱,方逃出去,镇三山黄信被捉。杨雄出主意去会李应。李应不见宋江;杜兴说明三庄结盟情况,讲明进攻时间宜昼不宜夜,攻门宜夹攻不宜只攻前门等。

宋江引三路兵来到独龙冈前。两路兵把住祝家庄前后门。一丈青扈三娘捉了王矮虎。林冲捉了扈三娘。

晁盖派吴用前来助战,宋江表示破敌决心。吴用献计。

●第四十九回

解珍解宝双越狱

孙立孙新大劫牢

毛太公毛仲仪赖解珍解宝打死的老虎,又买通了包节级,要害死兄弟二人,登州兵马提辖孙立及孙新、顾大嫂、邹渊、邹润等劫牢报仇,投奔梁山,适逢宋江两打祝家庄失利,愿作内应,以此功作为入伙之礼。

●第五十回

吴学究双掌连环计

宋公明三打祝家庄

扈家庄扈成牵牛担酒,来讨扈三娘。宋江、吴用要求他不要协助祝家庄。

孙立扮做对调来郓州把守的登州提辖,与栾廷玉及祝朝奉、祝氏三杰相见。并捉得石秀,取得信任,作为内应,杀死祝氏三杰;李逵烧杀了扈家庄。宋江谢绝了钟离老人,免烧庄院,给村民粮赏,凯歌归山。

宋江,吴用设计截李应入伙。

宋江让一丈青扈三娘与王矮虎结婚。

写秋天心情的四字成语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

“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由来

据观测,在我国许多地方。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如见蜘蛛收网,天气将转为阴雨。

蜘蛛能预测天气,主要是因蜘蛛对空气中湿度变化反应相当灵敏,在蜘蛛尾部有许多小吐丝器,吐丝器部分既粘又凉,当阴雨天气来临时,由于空气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丝器部分凝结成小水珠,这样蜘蛛吐丝时感到困难,便停止放丝而收网。相反,当空气中湿度变小天气转好时,蜘蛛吐丝顺利,便张网捕虫了。

另据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频率的声音,当天气转晴时昆虫易活动,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蜘蛛蛛很快就会发觉,所以便添丝织网,准备捕捉。这正是民间用“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来观测天气晴雨的道理。

“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由来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

有一年,慈禧太后忽然得了重病,头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满朝文武百官团团转。北京城里名医车载斗量,可是对西太后的病症,都束手无策。是没有本领吗?不是的,实在是责任太大,在用药上为难了,轻了不见效,重了怕万一失误,吃罪不起。所以,弄得慈禧太后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眼看就要横下来了。

新科状元是苏州人,奏了一本,说苏州有位祖传名医叫曹沧洲,绰号赛华佗,有妙手回春之术,将他请来,或许太后的福体可以转安。

曹沧州像个乡下佬,平常不欢喜开口,走路也是慢吞吞的。这天,他接到圣旨,顿时面如土色,抱着一家老小嚎啕大哭。他认定,西太后若不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是不会从京城到苏州来请他的,治不好西太后,医生要殉葬,自己这条命是有去无回了。可圣旨不能违拗,曹沧洲只好硬着头皮动身。他一到北京刚住下,就借口路上受了风寒,便卧床不起,其实生病是:要摸慈禧太后生病的根子是真。头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么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慈禧太后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说,单是人参一项,日日恨不得泡在参汤里洗浴。还有燕窝、银耳,更是当饭吃。曹沧洲想到,医书上早有记载:“滋补过多,必然食阻中焦,中焦闭塞,危在旦夕。”找出病源,他的胆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后看病了。

曹沧洲未用上好良药,单开了一味草头药,只写了五个大字:萝卜籽三钱。看得众御医当场发呆,个个舌头伸多长的,认为这个乡下郎中是进京来送死了。他们都懂药性,萝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后一向要滋补身体,这药分明不合西太后的心意,但是曹沧洲亲手撮药,亲手煎药,亲手送药到西太后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后,这才回到住所休息。

西太后饮了三钱萝卜籽的药汤,当夜通了大便,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她第一件事就是感谢神医曹沧洲,见面后恩赐曹沧洲九品顶戴,还要他骑马巡游京城,曹沧洲得了皇封,回乡时人未到家,地方官已经替他造好了三进房子。从此后,他在家专门为地方上乡亲看病,不但施诊,还要送药。逢人就劝人多吃萝卜,日子久了,苏州便有了"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了。

还有,谚语为人们对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描述的简练语言,这个就是它的来源。。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乙、分道扬镳

甲、前怕狼,后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锅问到底

乙、刨根问底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乙、一见锺情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例如:

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

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

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

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

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

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

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

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

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二,谚语和格言

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如:

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⑨墨是可以磨浓的

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①①人心齐,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

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

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

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

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如:

①不认这壶酒钱

②不知道哪头炕热

③蝉曳残声过别枝

④横挑鼻子竖挑眼

⑤眉毛胡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赶晚集

⑦求爷爷,告奶奶

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⑨摇头不算点头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

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只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

有的图书称之为“惯用语”,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却是“俚语”,如:背靠背、开夜车、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等等。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曾用“熟语”来称呼描述性的俗语。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也不十分明确,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为术语,自身有不足之处。再三斟酌,觉得不如用“俚语”来代替。

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

四,歇后语、俏皮话

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如:

①水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

②猫哭耗子,慈悲(修饰词组)

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

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

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

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

③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

⑤螃蟹过河,七手八脚

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

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如:

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

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回答者:kgdxk - 董事长 十六级 9-5 18:49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2022年无为中考科目

1. 秋天心情的四字词语

关于形容秋天的成语,有关描写秋天的四字成语

秋风萧瑟、

秋高气肃、

硕果累累、

天高气清、

秋阳杲杲、

秋雨绵绵、

稻谷飘香、

北雁南飞、

金风飒飒、

秋风习习、

金风送爽、

秋风落叶、

秋高气爽、

秋风瑟瑟、

金桂飘香、

丹枫迎秋、

秋色宜人、

天高云淡、

枫林尽染、

秋意深浓、

秋风萧萧、

秋风红叶

一丛金黄 一丛火红 秋意深浓 秋兰飘香 秋雨绵绵、

五谷丰登 硕果累累 秋风送爽 金风送爽 雁过留声

春花秋月 秋风过耳、

春生秋杀 秋收东藏 西风斜阳 金秋时节 秋高气爽

西风落叶 金风送爽 橙黄桔绿 一叶知秋 望秋先零

北雁南飞 霜天红叶 枫林尽染 秋风过耳 雁过留声

春兰秋菊 秋菊春兰 一叶知秋 叶落知秋 果实累累

春去秋来 秋雨绵绵 秋风萧瑟 秋色宜人 秋兰飘香

秋意深浓 秋风习习 五谷丰登 硕果累累 瓜果飘香

金风玉露 春蛙秋蝉 春兰秋菊 春花秋月 落叶知秋

秋色宜人 天朗气清、春种秋收 春兰秋菊 春花秋月

秋色宜人 秋风过耳 秋风萧瑟 秋雨绵绵 一叶知秋

2. 描写秋天的四字成语成语

橙黄桔绿橙子黄熟,桔子还绿。指秋天宜人的景色。

春华秋实华: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春花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草木黄落秋天以到,因草木的叶子呈枯黄而掉落。

春兰秋菊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春来秋去去:过去。春天到来,秋天过去。形容岁月流逝。

春去秋来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春生秋杀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

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洞察秋毫洞察:看得很清楚;秋毫:鸟兽秋天身上新生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事物。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九春三秋九春:春季共九十天,故称“九春”;三秋:秀季三个月,故称“三秋”。指春天和秋天的美好时光。

金风送爽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秋风带来了凉意。

金风玉露泛指秋天的景物。

明察秋毫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利析秋毫析:分析;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形容管理财务极细心、精明。

落叶知秋指见到落地的黄叶,知道已经是秋天快到了。

蒲柳之质蒲柳:水杨,秋天凋谢早。多用来比喻身体衰弱或未老先衰。

秋风落叶秋天的大风把落叶一扫而光。比喻一扫而光,不复存在。

秋毫不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民的利益。

秋毫无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民的利益。

秋毫之末秋毫:秋天鸟兽新生的绒毛。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

秋菊春兰秋天的菊花,春天的兰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秋去冬来秋天过去,冬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秋收东藏秋天收获,冬天存储。泛指常规的农事活动。

秋荼密网荼:茅草上的白花。秋天繁茂的茅草白花,网眼细密的鱼网。比喻刑罚繁苛。

秋月春花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秋月如珪珪:玉器。形容秋天的月亮像珪一样的皎洁、晶莹。

人似秋鸿鸿:大雁。人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比喻朋友间守信用,就像鸿雁每年秋天按时从北方飞到南方那样。

肃杀之气酷烈肃索的秋气。形容秋天草木凋零的气氛。

天高气爽形容秋天天空高远明朗、气候凉爽宜人。

望秋先零零:凋零。望见秋天将到就先凋零了。比喻体质弱,经不起风霜。也比喻未老先衰。

望秋先陨指草木将近秋天即败落凋零。也比喻未老先衰。

西风残照秋天的风,落日的光。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多用来衬托国家的残破和心境的凄凉。”

西风落叶形容秋天的景象。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趋衰落。

西风斜阳形容秋天傍晚的景象。

叶落知秋看到树叶落,便知秋天到来。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

盈盈秋水秋水: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形容女子眼神饱含感情。

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3. 描写秋天的四字词语

金秋时节 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天高去淡 大雁南飞 秋高气爽 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春华秋实 秋收冬藏

秋高气爽 秋风萧瑟 秋色宜人 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 秋色宜人、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 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风过耳、丹枫迎秋 、枫林如火、秋风习习、

盈盈秋水 一叶知秋

一日三秋 叶落知秋

望秋先零 望穿秋水

万代千秋 霜气横秋

社燕秋鸿 秋月春风

秋水 秋收冬藏

秋毫之末 秋毫无犯

秋高气爽 秋风落叶

秋风过耳 千秋万代

平分秋色 皮里春秋

明察秋毫 临去秋波

利析秋毫 老气横秋

琨玉秋霜 华星秋月

各有千秋 多事之秋

打秋风 丛兰欲秀,秋风败之

春秋鼎盛 春秋笔法

春兰秋菊 春花秋月

春华秋实 冰壶秋月

4. 描写秋天四字成语大全

一叶知秋、

春华秋实、

金风玉露、

春秋笔法、

秋风落叶、

秋高气爽、

五谷丰登、

秋风萧瑟、

硕果累累、

春花秋月、

天高云淡、

寒蝉凄切、

秋风瑟瑟、

层林尽染、

果实累累、

秋收冬藏、

秋雨绵绵、

落叶知秋、

一日三秋、

雁过留声、

秋风送爽、

春秋鼎盛、

春去秋来、

金风送爽、

秋风习习、

秋阳杲杲、

北雁南飞、

金桂飘香、

天朗气清、

叶落知秋

桂子飘香、

秋色宜人、

千秋万代、

林寒涧肃、

冰壶秋月、

秋月寒江、

春兰秋菊、

叠翠流金、

瓜果飘香、

金风飒飒、

丹枫迎秋、

华星秋月、

天高气爽、

枫林尽染、

春种秋收、

秋意深浓、

社燕秋鸿、

西风落叶、

临去秋波、

春天开花、

秋风过耳、

琨玉秋霜、

秋风萧萧、

秋高马肥、

春生秋杀、

盈盈秋水、

稻谷飘香、

西风残照、

秋月春风、

秋兰飘香

蝉不知雪、

辛未七夕、

春蛙秋蝉、

天高气清、

香飘四野、

红衰翠减、

春生夏长、

秋风红叶、

秋高气肃、

橙黄桔绿、

秋色满园、

梧桐叶落、

望秋先零、

枫林如火、

秋行夏令、

一丛金黄、

霜气横秋、

秋色迷人、

秋风败之、

霜天红叶、

晴云秋月、

一丛火红、

玉露生寒、

落日的光、

秋高气和、

凉露惊秋、

秋菊傲骨、

芦花飘扬、

秋菊怒放、

桐叶知秋

秋天结果、

丛兰欲秀、

秋花秋月、

霜叶知秋、

玉露泠泠、

秋风瑟缩

5. 描写秋天的四字词语

描写秋天的成语(词语)

秋风萧萧;秋风萧瑟;秋风瑟瑟;金风送爽

春花秋月;秋月春风;秋月春花;秋月寒江;晴云秋月;天高云淡;红衰翠减;霜天红叶;枫林尽染;一叶知秋;霜叶知秋;秋阳杲杲;丹枫迎秋;秋风红叶;天高气清;秋高气爽;秋高气肃;秋高马肥;金桂飘香;桂子飘香;稻谷飘香;无边落木萧萧下;春华秋实

北雁南飞

雁是侯鸟,北方进人深秋时,雁便往温暖的南方飞去。

寒蝉凄切

天冷蝉不再叫或低声叫,发出的声音凄凉悲切,象征着深秋季节。例:“寒蝉凄切,冷雨初歇。”

金风送爽

金风,秋风。秋风送来凉爽,是仲秋以前的气候。金,秋风吹拂过的树叶都逐渐呈现出金**,继而脱落、飘零。所以用“金”来形容秋风。也有的用阴阳五行来解释季节演变,秋属金,故称秋风为金风。

秋风瑟瑟

瑟瑟,风吹物的声音。秋凤吹物发出瑟瑟的响声,借此表示秋天的景象。

秋高气爽

秋天空气清新,天也显得很高很蓝。这是秋天的特有景色。也常说成“天高气爽”。例:“秋高气爽,牛羊肥壮。”

天高云淡

云淡,指天空晴朗、少云。天空晴朗,云彩很少。这是秋天特有的景色。

梧桐叶落

古代传说人秋第一天梧桐有落叶,叫一叶知秋。所以用“梧桐叶落”表示秋天来临。

玉露生寒

晶莹的露珠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也是秋天特有的景色。

秋高气爽 秋风萧瑟 秋色宜人 一叶知秋 春种秋收 春华秋实 春花秋月 春兰秋菊 枫林如火

秋风过耳、秋雨绵绵 秋意深浓 秋兰飘香、秋风过耳、丹枫迎秋、秋风习习 盈盈秋水、叶落知秋

霜气横秋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果实累累 瓜果飘香 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大雁南飞 秋收冬藏

金风送爽 雁过留声 秋色宜人 天朗气清 一叶知秋 春种秋收

春花秋月 秋色宜人 秋风过耳 秋风萧瑟 秋雨绵绵 一丛金黄

一丛火红 秋意深浓 秋兰飘香 秋风过耳 丹枫迎秋 枫林如火

6. 描写秋天的成语100个四字成语

天高气清 桂子飘香 秋风萧萧 秋风萧瑟

秋风瑟瑟 红衰翠减 霜天红叶 霜叶知秋

春花秋实 春花秋月 春华秋实 万岁千秋

万载千秋 望穿秋水 望秋先零 盈盈秋水

秋风落叶 冰壶秋月 冰壸秋月 秋月春风

秋毫不犯 秋毫见捐 秋毫无犯 微察秋毫

金秋时节 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天高去淡 大雁南飞 山河壮美 瓜果飘香

秋风红叶 丹桂飘香 天高云淡 金风送爽

五谷丰登 红叶似火 硕果累累 金秋十月

春兰秋菊 春露秋霜 春秋笔法 春秋鼎盛

叶落知秋 一日三秋 华星秋月 秋水

秋风扫叶 秋风团扇 秋风纨扇 秋高马肥

秋高气和 有事之秋 月旦春秋 皮里阳秋

7. 有关秋天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成语:秋高气爽 秋风萧瑟 秋色宜人 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 秋色宜人、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 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风过耳、丹枫迎秋 、枫林如火、秋风习习、 盈盈秋水 一叶知秋 一日三秋 叶落知秋 望秋先零 望穿秋水 万代千秋 霜气横秋 社燕秋鸿 秋月春风 秋水 秋收冬藏 秋毫之末 秋毫无犯 秋高气爽 秋风落叶 秋风过耳 千秋万代 平分秋色 皮里春秋 明察秋毫 临去秋波 利析秋毫 老气横秋 琨玉秋霜 华星秋月 各有千秋 多事之秋 打秋风 丛兰欲秀,秋风败之 春秋鼎盛 春秋笔法 春兰秋菊 春花秋月 春华秋实 冰壶秋月 暗送秋波 形容对人思念或盼望殷切——“一日三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望穿秋水”。

形容经历的时间极为久长——“千秋万世”,“千秋万古”,“千秋万载”。 形容老练而自负的神气,或倚老卖老,缺乏朝气——“老气横秋”。

形容不安全——“多事之秋”。 形容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老百姓的利益———“秋毫无犯”。

比喻从某些细微迹象,可以看出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一叶知秋”,“叶落知秋”。 比喻各有秀美景色——“春兰秋菊”,“秋菊春兰”。

比喻心地纯洁,品德高尚——“冰壶秋水”,“冰壶秋月”。 比喻事物发生、发展过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比喻做事不要受制于人——“当为秋霜,无为槛羊”。 比喻字写得很差,宛如弯曲的蚯蚓、蛇虫爬行——“春蚓秋蛇”。

比喻品格高,态度严肃——“琨玉秋霜”。 比喻体质脆弱,未老先衰——“望秋先零”。

比喻对别人说的话漠不关心——“秋风过耳”。 比喻十分细致的东西——“秋毫之末”。

比喻妇女被丈夫冷落或遗弃——“秋扇见指”。 比喻刑法繁多苛刻——“秋荼密网”。

比喻诗句清新可爱或女性之美——“秋水芙蓉”。 比喻扫荡敌人——“秋风扫落叶”。

含“秋”字的成语: 一日三秋 意思是一天不见面,就象过了三个季度。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

形容思念殷切。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一天不见,就好象过了三年。

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 万古千秋 形容延续的时间极久。

叶落知秋 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 一叶知秋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

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月旦春秋 比喻评论人物的好坏。 望秋先零 比喻体质弱。

也比喻未老先衰。 平分秋色 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社燕秋鸿 燕子和大雁都是候鸟,但在同一季节里飞的方向不同。比喻刚见面又离别。

望穿秋水 眼睛都望穿了。形容对远地亲友的殷切盼望。

明察秋毫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后… 秋月春风 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

秋荼密网 荼:茅草上的白花。秋天繁茂的茅草白花,网眼细密的鱼网。

比喻刑罚繁苛。 秋水 指思念中的那个人。

秋扇见捐 见:被;捐:弃。秋凉以后,扇子就被抛在一边不用了。

旧时比喻妇女遭丈夫遗弃。 秋色平分 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秋毫之末 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

秋毫无犯 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民的利益。

秋高气爽 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秋风团扇 秋风起后,扇子就用不到了。

旧时比喻不再受男子宠爱的女子。 秋风扫落叶 秋天的大风把落叶一扫而光。

比喻强大的力量迅速而轻易地把腐朽衰败的事物扫除光。 秋风过耳 象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

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再意。 千秋万岁 千年万年。

形容岁月长久。 千秋万代 一千年,一万代。

指世世代代,时间久长。 老气横秋 形容老练而自负的神态。

现形容自高自大,摆老资格。也形容缺乏朝气。

皮里阳秋 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 皮里春秋 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

琨玉秋霜 比喻坚贞劲烈的品质 落叶知秋 看到地上的黄叶就知道秋天来临。比喻通过某一迹象便可预测形势的发展变化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

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

比喻为人精明,只看到小节,看不到大处 利析秋毫 形容管理财务极细心、精明。 各有千秋 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

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 疾风扫秋叶 比喻力量强大、行动迅速,象暴风扫除落叶一样。

洞察秋毫 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春去秋来 春天过去,秋天到来。

形容时光流逝 春秋无义战 春秋:指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我国西周的一段历史。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

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春秋鼎盛 比喻正当壮年。 春秋笔法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春露秋霜 比喻恩泽与威严。也用在怀念先人。

春兰秋菊 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春华秋实 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和德行。

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多事之秋 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

春花秋月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百岁千秋 一百年,一千载。

男:下雨糟透 女:下雨好极了。 了。 面对同样的天气,两人的情绪反应为何不同?

2022家有中考生,比较了解。

2022年安徽中考总分750分。语文满分150分;数学满分150分;英语满分120分;理化合卷满分110分;史政合卷满分150分;理化试验10分,四月份考试。中考体育加试:60分,考试时间为四月中旬,具体时间会根据天气原因调整,最迟安排在4月底。

2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不同。雨季是容易使人回想记忆的时候,也许你坐在窗前,会有很多回忆飞入你的脑海

也许在雨季没有给男生带来什么惊喜和美好的回忆。

这个差异主要与人的社会、情感关不同造成。

例如有人在面对困难时会懊恼,有人反而会越挫越勇。

不是有“塞翁失马”下句还有“焉知祸福”

主要与个人的思想和长远的思虑不同,给予的表现不同!